论楚石《北游诗》中南北风土人情的差异
世人对元大都的印象大多源于意大利人马可·波罗的一部恢弘巨著—《马可·波罗游记》,这是第一次较全面地报道中国的、影响极大的一部书,记录了中亚,西亚,东南亚等地区的许多国家的情况,而其重点部分则是关于中国的叙述。书中用大量的篇章,热情洋溢的语言,描述了中国无穷无尽的财富,巨大的商业城市,完善便捷的交通设施,以及富丽堂皇的宫殿建筑。这些记录在中古时代的地理学史,亚洲历史,中西交通史和中意关系史等诸方面,都有着重要的史、地方面的价值。
《马可·波罗游记》是一部比较全面介绍元大都的著作,国内关于元大都及其上都的资料有限,史学界、考古学界、文学界等都希望能有新的资料问世,以便研究这个中国历史上版图最大的王朝的更多的具体情况。元朝,这个由勇猛善战的北方游牧民族—蒙古人所建立起来的庞大帝国,尤其是它所建立的富丽堂皇的都城,就这么凭空消失了,就好似从未出现过一般。然而,2007 年,海盐天宁永祚禅寺刊印祖师楚石梵琦的一部重要著作《楚石大师北游诗》打破了这一局面。这部诗集,六百多年来从未刊印,仅有抄本,原件藏台湾“中央图书馆”,系馆藏珍本图书,轻易不拿出来示人,在台湾佛光山的大力协助下获得复印本,才得以按抄本原样影印,贡献给世人。因此,这是《北游诗》第一次刊印面世,它的问世,对今人研究元大都以及上都的情况,及其元代人们的生活方式等等方面都有极大的史料价值。同时,《楚石北游诗》又是一部水平极高的僧诗文学著作,对我们研究诗僧文学以及元末明初文学都有一定的帮助,不得不说,《楚石北游诗》是一部文史价值都极高的一部著作,然而目前学界研究者寥寥,实与《楚石北游诗》的价值不相匹配。究其原因,大概是因为《北游诗》作为一部诗歌作品,用诗的语言记述作者的所思所想、所见所闻,具有一定文学素养的人才能够理解诗中所描述的事物。相比之下,《马可·波罗游记》语言则通俗易懂的多,这也是为什么后者广为流传,而诗集则遭冷落以至差点失传的原因吧!
一 楚石及《北游诗》简介
楚石(1296- 1370)法号梵琦,为元末明初著名高僧,主要活动于元末明初,被誉为明代的“国初第一等宗师”。楚石俗姓朱,祖籍浙江省宁波象山,父朱杲,好善有隐德,母张氏,笃信佛教。据释至仁《楚石和尚行状》记载,其母梦见太阳坠入怀中而生楚石。在襁褓中,又有神僧来见,对他父亲说:“此儿,佛日也,他日必当振佛法,照曜浊世、宗族、乡党”,于是取字昙曜。4岁父母双亡,由祖母王氏抚养教育,9岁出家海盐天宁寺,师讷谟禅师受经业,寻依族祖晋洵禅师居湖州崇恩寺继续读佛经。赵孟頫见而器之,为之鬻僧牒得度。16岁为大僧,是时已“文采炳蔚,声光蔼著”。27 岁(1322)到当时五山十刹之首的杭州径山参叩高僧元叟行端,留住在径山。29岁,正月十一日拂晓,楚石听到崇天门西城楼上鼓声大作,于是汗如雨下,豁然开悟,对名相的疑团彻底解开,抚着茶几大笑道:“径山鼻孔今日入吾手矣”,并作一偈:“崇天门外鼓腾腾,蓦札虚空就地崩。拾得红炉一点雪,却是黄河六月冰”。是年夏,楚石北游至上都(今内蒙古正蓝旗东闪电河北岸)。至秋天,楚石返回大都,再坐船回江南。楚石大师把在大都、上都和运河沿岸的所见所闻,撰写了三百多首诗篇,集成《北游诗》一册。
参见《西斋净土诗》附录的《楚石梵琦禅师年谱》可知,楚石的主要活动时期是元朝,并深受当朝权贵的器重,曾奉元朝掌管宗教事物的宣政院之命“出世”传法。从其年谱中我们还可以看出,楚石并不是一个游离于尘世之外的纯粹的僧人,他在崇恩寺修行时,机缘巧合,受到当朝权贵,著名画家赵孟頫的赏识。赵孟頫爱惜楚石的才学,出资为楚石取得度牒,遂使他得以专心研习佛法。楚石之所以受到权贵的赏识,除了他在佛法方面有极高的造诣外,还得益于他较高的文化素养。楚石曾效仿古代著名诗僧,与当朝名流隐士唱和,留下许多工整对称、韵律和谐的优秀诗篇。
《北游诗》是楚石青年时期北游途中及逗留上都、大都时期所留下的一部诗集,也是一部用诗写成的有头有尾的完整游记,专写他 28岁和 29 岁,两年时间内北游大都(今北京)和上都(在今内蒙古)以及路途往返中的所见所闻,共有诗篇 315 首。
至治三年(1323年)二月,元英宗为新建寿安寺,诏善书的僧人赴京用泥金缮写佛经,作为寿安寺的镇寺之宝,人员由赵孟頫、邓文原推选,共三百余人,楚石因善书,被选中参加。楚石北游,于至治三年的春夏之交从杭州出发,所以《北游诗》的开卷第一篇是《晓过西湖》,然后沿京杭大运河北上,把一路上初台驿、扬州、清口、圮桥、沛县、鲁桥、任城、荆门临清、通州等地的景色一一写入诗篇。
二、楚石北游诗中风土人情的南北差异
楚石北游的路线是走水路沿京杭大运河一路北上,由南及北,沿途南北风光各异,由杭州西湖的山清水秀到北国大漠的黄沙万里,从南方小桥流水的闲适到北方策马奔腾的豪放,这些有关南北风土人情的差异我们都可以从楚石的诗中一探究竟。
首先是南北风光的差异。例如描写南方江南水乡美景的“青山倒影水连郭,白藕作花香满湖”,“彩缆拂江水,黄旗飘柂楼”,诗中将江南水乡的山清水秀,荷花满塘,江面行船的美景描绘的生意盎然,如同一幅幅清新灵秀的水墨画。再如描写扬州美景的“已无红药过琼花,惟见高楼酒幔斜”,扬州乃商业繁盛之地,富商巨贾,文人雅士都曾在这里留下足迹,诗人船经此地,不仅感叹扬州的繁华,也被扬州的美景所吸引,无论是桥边的红药,还是盛开在枝头圣洁美丽的琼花,都给诗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由此可见,诗人乘船所经之处的江南美景都带着水的轻柔,山的秀丽,洋溢着浓浓的闲适之意。
溯游北上,诗人来到了人才济济的中原。这里曾是历来诸王争霸之地,留下许多历史遗迹,触景生情,诗人感慨良多。船过张良隐居之地—圯桥,诗人写道:“不上青天扶日月,便归丹壑老烟霞”,途径刘邦故里他留下了“大风台上客登临,谁识高歌壮士心”的诗句。船至通州,才算到了真正意义上的北方,这里放眼望去是北方的沙陇丘墟,与中原风光大有不同。北方的“黯黯天低鹘没处,纷纷叶落雁横秋”,明显不同于南方的四季常青,莺歌燕语,这也让诗人大开眼界。到达大都后,楚石受到朝中权贵的赏识,得以晏驾扈从,大都的生活令诗人大开眼界“南方书生感慨多,五华重阁漫巍峨。曾观剑器孙娘舞,再听宫人穆氏歌”。这些都是出自偏远南方小寺庙的诗人从未见过的,诗人用自己的诗笔记录下了这些恢弘难忘的场景。
此外还有描写西域风光的诗句:“流沙往往陷成河,枯骨纵横魑魅多”,“狼头左右千兵聚,鱼脊中间万马过”,这里把北方大漠的流沙成河,狭窄险峻的地理环境描写的形象生动,让人望而生畏;描写边塞风景的“塞北逢春不见花,江南倦客苦思家。千寻石戴孤峰驿,一望云横万里沙”,“白草黄云朔漠间,家书不过雁门关”。塞北气候寒冷,黄沙铺面,恶劣的气候环境引起诗人浓烈的思乡之情,他的诗中还是频繁出现思归的诗篇。
南北自然环境不同,饮食习惯也不同,吃惯了南方的芦笋、鲜鱼,北方的酥酪、羊肉、葡萄等美食也让诗人垂涎欲滴,“地炉除粪火,瓦罐软蒸羊”,北方气候寒冷,牲畜众多,于是就有牛羊的粪便生火取暖,炉子上还蒸着驱寒美味的羊肉,这些都是久居南方的诗人从未见过的。“白毳千縑氎,清尊一味酥”,北方人用鸟兽的毛和厚厚的棉布保暖,在温暖的毡房里,喝着小酒,品着酥酪,温馨惬意;久居南方的诗人还第一次见到了北方冬季藉以取暖的煤炭,他用诗笔记录下了这一场景:“石炭初燃勿与争,须臾自发焰峥嵘”,诗中详细描述了煤炭燃烧的原理,煤炭初燃时不要随便动它,等过一会儿它自会燃烧旺盛。虽然大都的繁华让诗人偶尔萌生常留京师的愿望,“谁能捐禄米,我欲驻京华”,但南北风物的各异,饮食习惯的不同,还是频频勾起诗人的思乡之情,“笋蕨正肥何处好,春风春雨忆江南”,“羊酥马酪饶风味,更忆吴盐压楚葵”,“颇忆江南风物否?绿杨影里画船横”。
楚石的北游诗,无论是从他的诗歌水平,还是从他对元大都、上都的描绘,都具有一定的文学价值与史学价值,这对我们研究元朝大都文化,元末明初诗僧文学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本文仅从《北游诗》南北风土人情差异这一个方面来论述它的价值,这仅仅是本诗集研究的九牛一毛,期待有更多的学者来关注楚石的《北游诗》。
参考文献
[1]张如安.元代宁波文学史[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2.
[2]楚石.楚石北游诗[M].浙江:浙江古籍出版社,2010.
[3]鲍翔麟.一部关于元朝大都、上都和运河的真实记录—读初刊元《楚石大师北游诗》.[J].世界宗教文化 第四期 2008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官方认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学者友好期刊名单”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重磅!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录看点分析!全网首发!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