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逃课现象的研究分析及解决对策
关键词:大学生;逃课;高校教育;利弊得失;解决对策
0 引 言
社会的日益发展、不断进步,使得许多的新鲜事物纷至沓来,人们的世界观、价值观也随着改变,多元化、差异化成为思想观念的主流。当代大学生作为社会发展的后备军,其质量直接关系着祖国未来的命运,作用举足轻重。目前,大学生逃课已成为一个日益严重的问题,许多大学生都有逃课的经历,甚至出现了经常不上课的逃课一族,严重影响了高校教学秩序与大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
逃课现象的普遍发生,直接反映出当前高校教学问题的共存性与严重性。高校大学生在接受教育时所受的影响因素非常多,他们接受教育的行为和态度对社会发展的进程起着不容忽视的影响作用。因此,高校大学生逃课已成为高校教学与高校管理不能忽视的重要问题[1]。
1 大学生逃课的概念阐述
所谓逃课,即未经请假的情况下在校学生的一种旷课行为,同时,也泛指大学生在课上做着与课堂无关事情的隐性逃课行为。按逃课方式的不同,大学生逃课可分为“显性逃课”和“隐性逃课”两种[2]。显性逃课是指学生在正常教学时间内,因非正当理由而旷课的行为;隐性逃课是相对显性逃课而言,学生按时来上课,不迟到、不早退,似乎也在认真上课,但实质却是“身在曹营心在汉”,心思早就不在课堂上,只顾做自己的事。若按大学生逃课的目的和动机可分为“理性逃课”和“惰性逃课”。理性逃课是指逃课大学生具有一定的学习目的,逃课是为了集中精力去学习有助于找工作的课程,这样的逃课往往是放弃他们认为对他们发展不大的专业课程,有一定的理性成分;惰性逃课则完全出于惰性,既逃课又逃学,逃课的目的只是打游戏、逛街或睡懒觉等[3]。
2 大学生逃课现状的研究分析
目前,在大学校园里有了新的大学三门必修课:恋爱、逃课、挂科。逃课成了大学里得到一个普遍现象,并似乎成了一种潜在的潮流,大部分逃课学生逃课大胆,不畏惧逃课,不害怕逃课带来的负面影响,高校大学生逃课特点日趋明显,这不得不引起我们教育者的深刻反思。
2.1逃课率随年级升高呈现递增性,男生较女生更严重
2005 年9 月,对山西某大学的调查显示,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逃课率呈上升趋势:本科生大一逃课率为12. 4%,大二为24. 3%,大四竟为50.5%。从全国高校的调查情况来看,男生的逃课情况较女生严重,同时,越来越多的女生觉得逃课不再是羞答答的行为,它已成为学生标新立异、追求个性的行为[4]。
2.2大学生逃课对课程存在选择性
高校大学生会有选择性地逃课,选修课和公共课旷课学生多,专业课旷课学生少。可见,大学生逃课主要是逃自己认为价值不大、不感兴趣的课程。这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大学课程管理体制与学生需求以及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与学校相比,学生是弱势群体,单个的学生无法改变学校的状况,他们能够做的就是逃课,以此来表达自己对课程的不满。
2.3高校的层次与学生逃课比例成反比,隐性逃课现象普遍存在
据调查,重点院校逃过课的学生占50%以上,经常逃课的学生占6%左右;一般本科院校,逃过课的学生占67%左右,经常逃课的学生占10%左右;而高职高专,逃过课的学生则在80%以上,经常逃课的学生高达15% 以上[5] 。但无论是什么层次的高校,本科与专科生都存在高比例的隐性逃课现象。毕业班,本科生与专科生的隐性逃课率分别达到了89. 4% 与84. 4%[6] 。
2.4学生逃课率与教师学历、职称、年龄呈现不平衡性
以山西某大学的调查结果为例: 学历方面,本科与博士学历教师授课的逃课率较高,而硕士学历的教师所授课的逃课率较低;职称方面,讲师与副教授授课的逃课率较低,助教与教授的授课逃课率却比前者高出许多;年龄方面,年龄30~ 45岁的教师授课的逃课率较低,55岁以上的教师授课的逃课率很高[4]。
2.5城镇学生逃课率高于农村学生,学生干部、党员逃课率相对较低
城镇学生逃课率高于农村学生,我们认为这可能是与学生的家庭经济水平、家庭生活压力相关,从小被灌输的思想不同,使得他们的行为发生了差异,所以逃课情况也有不同。但无论是城镇学生还是农村学生,学生干部、学生党员这一群体的逃课率相对较低,从侧面反应出大部分党员有比较高的自我约束能力,能认识到逃课带来的危害,学习较其他同学认真。
3 大学生逃课原因分析
影响高校大学生逃课情况主要分为内部扰动和外部扰动,内部扰动是指学生因自身问题而逃课的原因,外部扰动是导致大学生逃课的外部因素,而有些外部扰动是造成大学生逃课的直接原因。
3.1自我放弃,偏离目标
现在的大学生多少都是独生子女,吃苦少、经历少,对社会、对人生的认识不够。考大学前,他们的学习动力源于家长、老师的管束,或来自跳出“农门”的压力,一旦考上大学,压力顿时解除,松懈涣散,自由放任。加上纷繁世界的诱惑,使得无故缺课成为家常便饭。对于涉世未深的大学生难以理解,不少学生认为这些课程对自己将来发展作用不大,“学这些东西没用”,因此,上这类课时逃课现象时有发生[7]。
3.2专业了解不够,造成“后遗症”
对于将来学习、从事哪个专业,许多学生未曾做过深入思考,没有充分的精神准备。十年寒窗苦读,唯一目的就是考大学,考名牌大学。但在填写报考志愿时对专业造成盲目选择,进入大学后,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才越来越感到不喜欢现在的专业。这时有人感到后悔,进行逃避,有的则试图通过考研究生改变专业方向,并利用逃课的时间补习考研课程。
3.3误解大学宗旨,顾此失彼
大学生普遍重视提高自身素质,但一些大学生在理解时存在较大偏差。近年来,应试教育显露出种种弊端。在素质教育中,实践和创新能力的提高是最终目的,但掌握系统的理论知识是根本前提,有的大学生希望通过参加学校和社会组织的各种活动来锻炼自己,有的则通过打工及早了解和适应社会,并在经济上自立,当这些活动与正常的教学秩序冲突的时候,则宁愿逃课[8]。
3.4课堂教学风格陈旧,缺乏吸引力
许多年青教师毕业后,没有经过严格的职业培训,缺乏教学经验,便匆匆走上讲台,他们无法很好地满足教学需要,严重的甚至出现“挂黑板”的现象。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和转型,市场经济的重利思想严重地冲击了高校的教学园地,教师的主要精力因政策导向发生了偏移,上课缺乏激情,导致大学生即使人在课堂,也难以激发听课的兴趣[9]。
3.5考勤管理工作未被重视、落实
任课教师、管理教师、学校对学生逃课都有管理职责,逃课现象普遍发生,原因之一是考勤管理未在这些环节得到重视和落实。许多学校制定了相应的规定,对旷课达到一定时数的学生进行处理,但这些规定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事实表明,考勤管理因未被落实而没有对学生逃课起到应有的束缚作用[10]。
3.6“成绩好”与“就业难”存在反差
1999 年以前,大学生毕业由国家分配,就业有保障,特别是分配与成绩挂钩,对激发学习积极性有促进作用。由于市场按专业需求配置人力资源,结果导致“热门”专业的毕业生成绩欠佳仍可以找到理想工作,“冷门”专业的即便成绩优良,也难以在就业时如愿以偿。许多大学生认为“成绩好不好与就业关系不大。专业好,即使逃几次课也没关系,否则多听课也解决不了问题。”
4 大学生逃课问题的矫治措施
大学生逃课现象的负面影响不可忽视,解决学生逃课问题的方法和对策,是学校、家庭、社会多管齐下,老师、学生共同努力。因为,教学是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缺少任何一方都不行。
4.1拓宽思维领域,完善学分政策、制度
大学的教学已经从过程学习转化为目标学习, 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在其中得到提高,而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则应是上课的最大动力。用制度来约束学生是应该的,但是不能把依靠制度作为督促学生上课的惟一原则。使学生有了更大的学习主动权,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利用课余自修部分课程,获得更多的知识,拉开差距,学与不学不一样。但其前提条件是教管部门要大大强化对教师授课的监管和对学生课业的严格科学的检测、考核,于教于学都不可再混日子。
4.2改革考试方法,重塑评分系统
原有的考试方法是教师划重点,考笔记、考书本,以知识记忆为主,使逃课的学生投机取巧得以过关,甚至得高分。考试要以考察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运用能力为主,考试内容灵活,而不仅仅局限于笔试这一种。鼓励学生挑战权威,鼓励学生打破旧的条条框框,独辟蹊径,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地思考问题,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适应未来竞争的要求。
4.3明确培养目标,加强学习指导
教育的核心问题,是培养什么人的问题。针对当前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尚未完全形成,易于受外界影响、过于功利的市场取向的现状,引导学生把尊重老师劳动、遵守纪律与自我发展和谐地统一起来、把个人的目标与国家、社会、集体的目标统一起来,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积极主动去学习。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应该帮助他们制定课外学习计划,引导他们合理选修力所能及有利于强化特长和提高综合素质的课程。还可根据学生的时间、水平、能力等情况, 引导他们参加各种学术、科研活动。
4.4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团队素质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团队素质是高等学校永恒的主题,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培养人才的关键;师资队伍建设是根本的建设,教师素质提高是教学质量提高的根本保证。鼓励教师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的教学方法,以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同时,为教师创造进修的机会,倡导树立终生学习的观念,为教师创建一个宽松、和谐、有序、进取的工作环境,改善教师的待遇,更好地调动和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只有使大多数教师的水平提高了,才可能增强授课对学生的吸引力,从根本上解决学生逃课的问题。
4.5严格规章制度,形成良性循环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而有令不行,规章制度也就形同虚设。严格学生的考勤制度,对学生上课情况进行监督是解决学生逃课问题的有效手段之一。要检查讲课是否有针对性,备课是否充分,内容是否有新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是否先进, 是否有助于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批判精神的培养。只有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才能有效防止学生逃课。更应加强对学生组织纪律性的教育,把学生逃课与先进班集体的评比挂钩,使学生做到有事请事假,有病请病假,自觉遵守组织纪律。
4. 6加大国家重视力度,确保教育稳步发展
教育市场的功利性趋向,从教育机制的本身凸现出来。许多民营资本的引入,一方面促进了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另一方面,由于资本本身的趋利性的特征,要实现它保值增值的功能,教育不可避免的成为一种产业。市场本身追求利益最大化和教育本身的微利性乃至公益性相矛盾,促成教育产业化,造成教育市场的短线投资、急功近利。办教育,国家要舍得投入。只有这样,学校才能更加安心教育、教师更加安心教学、学生更加安心学习,逃课现象也将得到一定程度抑制。
面对高校学生逃课的事实,必须高度重视,采取有力措施,使学生回到正常的学习生活中,保证学校正常教学活动的开展,保证人才质量。全面改革教育教学体制,采取新的管理手段实现综合治理,才是解决问题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 周琦. 目标与手段的分离[J]. 当代青年研究,2001(1):13.
[2] 周琦. 大学生隐性逃课的社会学分析[ J ] .当代青年研究,2001( 3) : 16-18.
[3] 林静.高校新型课堂教学模式的选择及实现方法[J].中国大学教学,2009(8).
[4] 张凤俊. 高校学生逃课原因分析及对策[J]. 教书育人,2003( 7) : 33-34.
[5] 田正学,王小兵,王羚又,等. 大学生逃课现象研究[J].重庆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 3) : 1-7.
[6] 毛宗良. 大学生逃课现象的调查与对策分析[ J] . 科技与文化,2006( 1) : 152-153.严重影响了高校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
[7] 高宏亮,傅明冲. 大学生逃课的现状、原因及对策分析[J]. 中国林业教育,2008(1):46-50.
[8]洪名勇,周 薇.大学生逃课: 现状、原因及对策[J]. 教育文化论坛,2010(4):28-34.
[9] [日]池田大作,[英]汤因比. 展望二十一世纪[M]. 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5.
[10] 张凤俊. 高校学生逃课原因分析及对策[J]. 教书育人,2003,(7).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官方认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学者友好期刊名单”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重磅!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录看点分析!全网首发!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