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到问题“卡壳”不能草草收场
在中小学课堂上,我们常常看到教师提出问题后一些学生不能立即作答的“卡壳”现象。面对“卡壳”现象,不少教师怕影响进度或“冷场”,于是就会常自问自答,或是批评指责,草草收场。如果对“卡壳”现象不能较好处理的话,就会失去提问本身的意义。时间长了就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不愿去思考,不想去作答。
其实,学生积极性一般都很高,课堂上一个问题的提出,立即小手举成一片,甚至还用胳膊肘在桌上弄出响声,巴望得到老师的“关照”。尽管有时卡壳不能答,但他们都盼望用发表意见来宣泄获得新知识的快乐,并寻求验证的机会。然而,学生回答问题一般总是从模糊到清晰,从局部到整体,从不够准确到准确,从比较肤浅到有一定的深度。这是认识和思维的一般过程,教师不能急于自我表达,更不能求全责备。
遇到问题“卡壳”,教师要分析问题出在哪里,原因是什么。是知识出现断层,还是不符合逻辑?是对学习内容不理解,还是缺乏相应的知识经验或生活体验?这就要求教师针对问题,采取相应措施。学生答问“卡壳”后,应让学生们互相讨论。以讨论争议的方式解答问题,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其学习积极性,让他们在讨论中理解问题,在争议中得到健康发展。
出现问题“卡壳”后,教师只要善于捕捉时机,相机诱导,问题就能迎刃而解。例如学习《小马过河》一课,教师问学生谁能解释“难为情” ?学生都红着脸、低着头,回答不出来。教师顺势问:“你现在的心情怎样?”学生回答:“没预习好课文不好意思!”教师抓住时机说:你讲得太好了,你已经把词语解释清楚了,这“不好意思”就是“难为情”,你答得很好,用不着难为情了!“卡壳”后的沉闷一下被打破,教室里顿时充满了欢乐的气氛。
遇到学生答问绕来绕去,总是答不准的情况时,教师也不能直说,应采取列举类似例子等办法诱发学生思考。例如,《海上日出》课文内容有“这深红的圆东西……”这里为什么不写太阳而称圆东西?有的说为了避免重复,有的说太阳是圆的等,但不能答准。教师顺势问:我叫某同学不叫名字,、而叫“小家伙”,怎样?学生触类旁通,豁然开朗,大叫:“是因为作者太喜爱太阳了!”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官方认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学者友好期刊名单”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重磅!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录看点分析!全网首发!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