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妨试试课堂教学“饥饿教法”
编者按:教学工作永远是一项具有挑战性和研究性的工作。所有的问题都产生于教学实践,也解决于教学实践。从这个意义上讲,一线教师是最具创造力的。本期教育微论栏目选登了一组一线教研与实验成果文章,这是一个没有止境的研究课题,也是教育工作不断走向成功的必由之路。
随着课改常态期与深水期的到来,第一批参加课程改革的国家级试验区的课堂,某种意义上面临着审美疲劳的窘境。教师在课堂上的路径依赖依然框束着课堂的运行轨迹。自顾自地沉醉于自我讲述所带来的短时快感之中,与不分轻重缓急地拓展教学视野的行为,同样都不可取。
人要保持优美的体型,往往采取“饥饿疗法”来减肥健体;商家为了保持旺盛的营销态势,不能一下子投入过多的商品销售,而是采用“饥饿营销”的策略来保持良性的营销态势。同理,课堂教学之中,适当地采用“饥饿教法”,“减肥瘦身”,“腾笼换鸟”,腾出足够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有更多机会自主地“学一把”和独立地“想一把”,对于正在不断深化的课程改革来说,大有必要。
之所以脑海中能让课堂与“饥饿”这个词儿产生勾连,盖缘于笔者在学校的听课调研活动中发现,不少教师骨子里的“独角戏”角色定位在新课程多年的涤荡之下依然阴魂不散,时不时地冒出来作祟:一种倾向是教师自顾不暇“开机关枪”似的一路狂飙突进,基本上不顾学生的发展需求,视野相对封闭;另一种倾向却恰恰相反,老师不顾一切地吸纳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各种芜杂的信息,让学生陷入缺乏甄别与选择的学科资讯的汪洋大海。加拿大著名教育家富尔有一句名言:“课程改革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事件”。教师“独角戏”的种种倾向警醒我们需要时刻拿起理性反思的锐利武器,打量一节又一节貌似波澜不惊、所谓有板有眼的正在真实发生的课。
课堂之上,“饱”与“饿”之间存在着一种微妙的较量。适当地让学生保持一种“饿”的状态,宛如“饥饿疗法”和“饥饿营销”一样,都有助于将课堂空间让渡给学生、赋予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的权利,这比不分良莠、不加甄别地将尽可能多的学科资讯提供给学生,让学生“撑着”,显然要好许多。笔者建议,教师对课堂可以有一个宏观战略上的设计与把握,不仅要满足微观层面基于每一个环节精细化的教学设计,更要有基于投入与产出思考的更大、更高层面的教育设计,预设适当的、有意义的课堂“留白”,通过用足用好这种“留白”,给学生更多自主发展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科教学更多的具有教育性和发展性。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官方认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学者友好期刊名单”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重磅!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录看点分析!全网首发!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