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工结合,校企协同”教育模式的创新
在当今教育形式下,校企的紧密协同是衡量是为企业输送切合其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设计人才的重要前提。高校培养出来的设计师是否能够紧贴市场需求,不仅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更需要不断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拓宽学生的设计视野,注重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和实际教学活动中,坚持先进的教育理念,才能真正培养出具有社会责任感、专业开拓精神、设计创造力和工程实践能力的艺术设计人才。
1、培养定位创新
本着“尊重艺术学科教学特点,结合工程设计及管理规范”的原则,依托盐城工学院工科门类齐全的优势,结合艺术类高校的办学模式及社会对设计艺术人才需求的变化,逐渐探索出了一条“艺工结合,校企协同”的人才培养模式。在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方面,坚持专业人才培养的服务面向,统筹考虑社会需求、行业特点和专业发展,依据教育部各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制定的人才培养规范和行业人才培养标准,确定专业人才培养定位,将其落实到培养目标、培养要求和课程体系之中,定位、目标、要求和课程体系保持内在的逻辑统一。
2、能力培养创新
首先,系统梳理各项能力,遵循能力形成的先后时序,构建以能力培养主线的课程教学体系。其次,通过课程链的交叉融合,设定教学模块和培养环节,形成前后递进、理论实践一体化的课程链。最后用拓扑图和课程分布表等适当的工具进行可视化,显示课程之间的逻辑关系,为课程计划表的确定、教学大纲的制订和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方向性的路线图。(见图2)
3、课程体系创新
要处理好基础与专业技能,理论与实践,校内与校外,知识、能力与素质之间的关系,就必须最大限度地优化课程体系。为保证课程间的良好衔接,课程内容整合尤为重要,这样既避免了授课内容的重复,又能提高课程效率。视觉传达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总体设置通识课程模块、专业课程模块、素质与能力拓展模块和集中实践模块,由图3不难看出本专业的实践教学比重达到了44.6%。( 见 图3)
(1)通识课程模块
通识课程要按照不同专业的培养目标配置多元化的课程方案。其中,政治理论课程推行理论教学与实践锻炼相结合的课程方案,进一步深化思想政治课教学内容、方法与手段改革,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增强课程的实践性和实效性。视觉传达专业的大学英语课程设置实行“分级分流”的教学模式,根据实际英语成绩划分“通道班级”另行进行组班学习,并在第三学期起可以选修《广告专业英语》、《英语交际口语》等课程。通过以上措施可促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综合英语、应用能力、语言文化等方面得到训练和提高,从而满足学生个性化英语学习的需求。
(2)专业模块
在专业模块课程中分为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和专业选修课。视觉传达专业将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的部分课程进行了整合,与环境设计、产品设计、服装与服饰设计等专业形成了专业基础课程平台(如:素描、色彩、设计概论、设计心理学等课程),同一基础课程平台的课程学分相同,学时构成一致,标准一致化,以符合设计类学科共性培养要求。
本专业在第一学年开设了1学分16学时的专业导论课,为学生搭建一个了解本专业的平台。在该课程由专业带头人介绍学科总体状况,企业用人单位介绍就业前景及用工要求,知名教授讲授专业学习技巧等多部分组成,以使新生认知所学专业,激发求知欲、好奇心和对专业的兴趣。专业主干课程与社会需求、学科建设和专业发展相结合,坚持能力培养不断线,以专业主干课为核心,必修和选修课程相衔接,课程之间有效整合,形成体现专业特色的课程群。
专业课模块中的课程实行群化设置,主要分为三大块,第一块内容是传统的平面视觉传达设计,课程主要包括:标志及企业形象设计、包装设计、广告策划设计、书籍设计等;第二块内容是空间视觉传达设计,课程主要包括:会展设计、指示系统设计、界面设计等;第三块内容是多媒体设计,课程主要有UI界面设计、交互媒体设计等。
增加了选修课程的容量和比例,合理设置满足学生个性需求的专业选修课程,以满足学生个性需求。形成了审美、心理、法律、市场、校企联合的合理课程分布。并根据视觉传达专业发展的现状,将部分专业课程设定为企业课程,聘任企业导师来校授课或在企业安排教学。
(3)素质与能力拓展模块
素质与能力拓展模块分为素质拓展课程和能力拓展环节。素质拓展课程坚持“文理渗透”的理念,理工类学生选修一定比例的文科课程,文科类(含文经管、艺术类)学生选修一定比例的理科课程,增加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信息素养等全校性的选修课程;开设不少于2学 分的创新创业课程 ,开 设2门总学分不少于3学分的自学型、网络型课程。素质拓展课最低选修总学分不低于8.5学分。
同时,视觉传达专业还设置2学分的技能拓展与创新训练环节,从创新实践、技能拓展、科研训练、社会实践等方面,增加选修项目,使学生能根据自己的志趣、潜力和特长选择适合的项目。
(4)集中实践模块
对集中实践性环节进行整合,努力体现基础层、提高层、综合层、创新层的结合,突破原有的实践环节只针对课程的进行深化练习的局限,增加了两个综合性校企协同的设计实践课题。并按照“能力为本,知行合一”的要求,根据细化的专业能力培养目标与要求,设定合理的集中实践环节加以训练和强化,注重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校内与校外相结合,统一训练和自主训练相结合,积极推动基于问题、基于项目、基于案例等的实习实训方法,提高实践效果,从而真正践行“艺工结合,校企协同”的应用型视觉传达设计人才培养的理念。
(5)教学安排创新
统筹教学安排,人才培养方案制订过程中,要切实注重课程安排的合理性、有序性,避免课程逻辑顺序颠倒、理论环节与实践环节脱节等现象 ;学期课时分布要科学合 理 、保持均衡,理论课一般16周内完成 ,周学时设置在24学时左右,低年级周学时可适当增加,高年级周学时一般不超过22学时;一般每学期安排不低于3门考试课程。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官方认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学者友好期刊名单”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重磅!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录看点分析!全网首发!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