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教师教育科研素质培训的思考
教师教育科研素质培训是一项科学性很强的工作,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是多方面的。就校本培训而言,笔者认为最基础最重要的工作是解决好观念更新和科学定位这两大问题。观念更新主要是解决教育理念和认识落后的问题,科学定位是解决研究方向不准和目标不明的问题。而准确的定位源于正确的观念,只有这两方面的问题解决好了,我们的培训工作才会更有效率,教师的教师科研素质才能不断提高,否则可能事倍功半。
一、 更新观念
观念是行为的先导,教育观念则是教育及科研行为的先导。教育观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教师的教育教学及研究行为。任何教育行为都不可能摆脱教育观念的影响。当传统落后的教育观念束缚着教师大脑的时候,这个教师必然固守旧的教育思想、方式、方法,朝“经验型”教师甚至“教书匠”方向发展。如一位教师确立了先进的教育观念并随时代的发展不断更新,就会在实际工作红不断创新教育方式方法,朝着“研究创新型”教师方向发展。北京师范大学裴秭娜教授在《对教育观念变革的理性思考》一文中说,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谁能抓住观念问题,谁就能在世界教育改革中以新思路、新举措站在排头兵的位置。这话是针对国家教育发展问题对教师的发展有同样的启迪:谁个教师解决了观念问题,谁就能站在教研教改的前列,在教书育人工作中取得佳绩。所以我们在教师的教育科研培训中必须首先解决好教育观念的转变问题,让广大教师树立全新的正确的教育观念,为教师的专业发展和教育科研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在具体的培训工作中,我们需要革新哪些旧观念,树立哪些新观念,教育研究专家从不同角度有不同的提法。笔者在此只谈及两个感受颇深,对教师教育科研影响较大的观点。
1、 树立正确的教育价值观。
教育价值观是教育观念中的核心观念,有了价值观的正确取向,其他诸如教师观、学生观、教学观、质量观等都易随之发生转变,新课程的价值取向是人的发展。所以在保障学科基础知识传授的前提下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培养学生的终身发展能力是新课程的功能取向。这一取向与提倡优质教育并不矛盾,实际上“促进人的发展”、“以学生发展为本”,正是为了更好地提高教育质量。有了这个认识,教育科研工作就不会偏离大方向。
2、 树立正确的教师角色观。
传统意义上的教师主要是一个传授知识的角色新时代的教师要单人多种角色:既要教书,又要育人;既要教学,又要研究;既要善于策划组织教学,又要运用好现代技术技能;既要改善师生关系,又要加强与同事、家长和社区的合作。这种多角度定位有助于教师拓展教育科研工作的视野和范围。在各种角色定位中,“既教书又育人”的角色定位是首要的。重视育人本是教育特别是中国现代教育的重要特征和要求,但只教书不育人的教师却不是少数。我国教育对象的大众化,独生子女以及市场经济和信息多元化社会特征都决定了要求强化对学生“做人”的教育,否则就是教育的严重失误。如果一个教师真正树立了既教书又育人的角色观,其教育科研工作就会更多地涉足最有价值的育人艺术领域。“既要搞教学,又要搞科研”的角色定位也是至关重要的。教师不再是“教书匠”,“经验型”教师也已落伍时代,现代教育要求教师走以反思和研究自己教育教学为途径的专业化发展道路,朝着“研究型”“专家型”方向发展。这一角色观不单规定了教师的研究只能,还规定了教师教育科研的取向。
二、 科学定位
尽管不少教育研究专家对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的定位已作明确界定,但学校大多数教师仍然不明白到底为什么研究,研究什么和怎样研究,其研究行为往往处于盲目、随意和无效状态。作为校本培训,我们有必须把教师教育科研的定位问题作为基本问题重点解决。让老师们明白什么样的研究才是自己需要的研究,什么样的研究才是适合自己的研究,什么样的研究才能促进自己的成长发展和提高教育质量。
中小学教师承担的教育教学工作的独特性决定了其研究不应是“专门化”的学术研究,也不是“基础性”的理论研究,更不是对教育规律的注解、求证和确认。研究的出发点不是要破立论题,而是要“解决问题”,研究的结果不是理论的丰富和发展,而是问题的解决和行为的改进,最终的成果不是交流论文或著作,而是获得成长和发展。“问题即课题,教学即研究,成果即成长”的说法非常简明地概括了教师教育科研的内涵特征。
①教师教育科研的性质定位:以应用性研究为主
教师教育科研直接指向教育实践,重在运用已有成果改造教育实践中的“经验主义”行为、“非理性”行为和“无意识”状态。教师是教育实践者,不可能也没必要去要求他们构建新的教育理论,发现新的教育方法,他们的研究主要是要解决在教育实践中不主动学习和不自觉运用国内外重要的教育科研成果的问题。换言之,应用性研究就是要沟通教育理论与实践让理论更好地指导实践。教育科学立论可以指导教育实践,这是毫无疑问的,但是由于教育科学理论并不能预测每一个特殊的教育情景,因此就有了一个创造性地运用理论的问题,这就需要我们对教育实践进行研究,也就是如何把理论应用于特定的教育情景的研究,即应用性研究。
必须说明的是,应用性研究并不排斥理论研究和理性思考以应用性研究为主并不等于不搞其他研究。
②教师教育科研的任务定位:解决实际问题
教育实践的主体对象是人,人的复杂性和不易控制决定了教育情景的多变性和教育问题的多变性。创造性地解决教育中的实际问题,就是学科教师教育科研的基本任务。所以说教师在教育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就是研究的课题。教育科学研究虽然是为了解决现存的问题,但更具价值的意义在于引出“反思性问题”或更深层次的问题。从科学研究角度看,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更困难,如果不善于提出问题,不善于把现实问题转化为科研课题,就不可能逐步形成真正意义上的教育科学研究。
③教师教育科研的现场定位额:主阵地在课堂
教师教育科研是以课堂为主战场,以教学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的研究,是教师在课堂以正确的、恰当的、有效的方式从事教育活动。课堂是萌生、孕育先进教育理论、方法的基地,也是实践教育理论和展现课改方案的基地,许多热点问题在这里汇集,许多教育思想、观点、方法在这里发生碰撞,教师的教育智慧和教育机制在这里增长教师的教育研究经验成果在这里产生,教师的教育教学质量在这里体现。所以说,教师教育科研的主阵地在课堂。
4教师教育科研的方法定位:行动研究为主
行动研究与一般研究方法比较有很多适合教师运用的特点,1、行动研究者不要求有很高的研究素养,因而更适合非专职研究者运用;2、行动研究强调把解决实践问题放在第一位,而不侧重于构建系统的理论,所以非常适合从事实际工作的教师3、行动研究讲求理论与实际问题解决的结合,这正体现了理论和实践沟通的性质。
值得强调的是。运用行动研究不论是问题的提出、计划方案的制订,还是问题的解决和反思,都必须在科学的教育理论指导下进行,而不是凭经验行动。
5、教师教育科研的成果定位:教师的成长和发展
如前所述,中小教师的教育科研是为了沟通教育理论与实践,是为了解决教育实践中的问题,所以实质上不是为他人研究,而是在做自己的研究、在研究自己,其结果更是发展自己。由于教师的研究过程是一个学习、实践、反思、成长、发展的过程,且这个过程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螺旋式上升和提高,所以教师在教育科研活动中最有价值的收获是教育智慧和教育机智的增长,是教育水平和专业能力的提高。这是中小学教师开展教育科研的目的意义之所在。可以说教师教育科研的最大成果不是论文或著述的形成而是教师的成长和发展,论文或著述只是其能力水平的物化表现形式。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的教育科研没有失败的研究,有真正的教育科研就必然有成长和发展的收获。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官方认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学者友好期刊名单”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重磅!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录看点分析!全网首发!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