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我要检测 我要投稿 合法期刊查询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优秀论文 > 正文

通信工程专业基于德国双元制教育模式的应用与实践-教育论文

作者: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曲大龙来源:原创日期:2012-04-11人气:1038
我国职业类院校的通信工程专业学生现存的培养模式与其它非职业院校基本相同,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缺少优势和特色,致使就业出现了一些难题。在知识理论上与非职业院校存在一定的差距,在动手能力上与一些职业技术中专相比也没有优势。针对以上的一些问题我院通信工程专业对教学模式进行了改革尝试,结合德国双元制教育模式的特点,套用德国行改革。是柏林一所高级进修中心,已成立52年,在通信和信息等专业有着完善的双元制教育模式和管理体系,其培养出的学生受到各个企业的好评。
针对德国这种双元制的教育模式,本文提出了适合于高等职业院校通信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教育模式,该模式的应用可以促进高等职业院校“双师型”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工程性、实践性、师资型专业人才。
二、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1、校企合作模式培养实践型人才052-10内的各个专业和班级分别与柏林多个企业进行合作,联合培养学生,在课程设置、指导实践、就业等方面校企已经合作多年。我院通信工程专业也与中兴通讯学院联合办学,展开深
度合作,学校与企业合作做到五个共同,即校企合作共同制定教学大纲、校企合作共同给学生上课、校企合作共同指导学生实践、校企合作共同对学生进行考核、校企合作共同安排学生就业。
2、完备合理的课程教学体系
052-10已与其合作企业合作多
年,充分了解企业所需求的知识,按照企业所需制定了完备的教学大纲,随着企业的发展和知识的更新,在与企业进行深度沟通的基础上0524110随时对教学大纲进行微调,以更好地适应企业所需。我院通信工程专业与中兴通讯学院的多位专家和领导进行了多次讨论,掌握企业所需要的理论体系和知识结构,合理地修改了原有的教学大纲。
3、丰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资源
052-10的专业课教师有7096具有
企业的工作经历,此外还有一部分专业课程聘请企业高级技术人员讲授。我院通信工程专业教师要求实现双证(教师证和技师证)上岗,而且还要求逐步取得企业培训师资格,既可以给学生上课,又可以培训企业的员工。同时聘请了企业内部的培训师讲授一部分专业课。
052410要求学生的专业课每在校一周,就到企业实习两周,充分掌握所学知识。我院与合作企业不在同一座城市,合作企业在我院建立了实训室,专业课与实训的比例是2:1,然后学生的大四整学年到企业去实习,充分运用了所学的知识,同时一年的实习与之后的就业紧密地结合,实现学习与就业的无痕过渡。
4、严密的考核制度
052-10要求学生必须取得相关行业的从业资格证书。我院通信工程专业学生所有课程和实习都有相应的考核制度和学分,特别是在学生最后一年的实习内必须结合自己的实习内容完成毕业设计,施行学校导师和企业导师的双导师制。
5、就业方面
052410不参与学生的就业过程,但是成立了咨询小组,可以为就业提供建议。我院通信工程专业与企业签订就业合同,由企业所提供的岗位要多余学生的数量,同时实行了教学班主任制度,由一名专业课教师负责一个班级的学习
咨询和就业指导工作。
二、结束语
经过两年的改革实践发现,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就业情况有了明显改善,学生更加清晰地认识到学习与就业的关系,就业的数量和质量有了很大提高,经过对已经毕业的两届学生118人进行了回访,有116人现已就业或在读研,有98人对现在所在的岗位满意。对比没有改革的专业有了很大提高。我院通信工程专业和052410的教育模式相比还有很多需要改进和完善的地方,但是我们不能把052-10所采取的教育模式直接应用。根据研究分析,德国的职业认证体系与我国的培训制度认证体系不同,德国的职业资格认证体系主要由三个层次组成:一是整体上的法律制度体系,规定了在联邦德国职业资格认证的总体要求和具体的认证考核内容及其方式二是职业资格认证的组织实施体系,组成了以行业协会为主、以代表各方面利益人员组成的命题一考核专家组为具体执行人的组织机制;三是以统一标准、统一命题、统一考核时间、统一阅卷和统一发证为核心的质量保证体系。但是我国现有阶段在培训制度和认证体系等方面由于各种原因(法律、行业协会、教育体系等等)不满足完全施行德国校企合作模式的条件,要想利用这种先进的教育模式,就必须使其中国化,使其即保留双元制的主要优点,又符合中国校企合作的实际情况。通过对我院通信工程专业应用德国双元制教育模式的尝试可以证明,经过适当调整的德国双元制教育模式完全适用于我国职业类院校。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0373-5939925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851259250@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南省新乡市金穗大道东段266号中州期刊联盟 ICP备案号:豫ICP备2020036848

【免责声明】:中州期刊联盟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版权所有: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中州期刊联盟”公众号
了解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核心期刊为何难发?

论文发表总嫌贵?

职院单位发核心?

扫描关注公众号

论文发表不再有疑惑

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扫码了解更多

轻松写核心期刊论文

在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