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
作者:张晓莉来源:原创日期:2012-07-26人气:1511
为不喜欢所学专业而迷茫。“我现在学的这个专业,对将来就业会有多少帮助?”“我发觉自己其实并不喜欢现在学的专业”。许多大学生都这样说。由于种种原因,很多大学生进入高校后发现所学专业自己并不喜欢,可是除了个别同学可以因为成绩拔尖而顺利转换专业以外,许多学生仍不得不痛苦地强迫自己努力学习本不喜欢的专业。这种强迫性学习,对许多大学生日后学习和生活形成了巨大压力。
3、对处理人际关系备感有压力。上大学后,许多大学生包括很优秀的大学生,常为自己处理不好与同学的关系而备感有压力。笔者发现,相当一部分学生只在上大学后才住校与同学朝夕相处。而上大学后各自有不同的生活习惯:有的喜欢晚睡,有的喜欢早起;有的生活比较散漫,生活用品乱摆放,有的则爱清洁,对乱糟糟的场面看不惯……由此都可能产生同学间的摩擦。久而久之,一些人便会为处理不好与室友、同学间的关系而备感有压力。
4、学习目标不明确。部分大学生学习目标不够明确合理,日常学习缺乏具体可行的学习计划。有的学生的学习目标定位太低,只求考试过关,如期毕业;有的定位过高,导致个体所追求的“理想”成为“空想”而逐渐丧失斗志。他们觉得毕业遥遥无期,缺乏长远目标和对未来的规划,导致终日无所事事,懒懒散散。
5、学习无动力。进入大学后,多数大学生会有一种从过于繁忙劳累的高中学习中获得解脱的感觉,缺少学习的自主性,使他们产生懈怠、惰性的心理,学习热情不足,抱负水平减低,厌学情绪突出。他们不满意自己的所学专业,对学习无兴趣,厌倦刻板的教与学的方式方法,往往产生一种“混”的学习心态,难以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二、培养大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途径
培养大学生健康的心理状态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对为社会培养出真正符合21世纪综合素质人才有着重大意义。笔者认为要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必须从存在的心理问题着手,归纳起来有如下下几条可行性途径。
第一、大力加强思想品德教育。加强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培养学生科学的人生观和远大的理想,从而产生强大的精神支柱和内在动力,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到学习上来,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坚强毅力及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有效缓解学生的压力。这就要求管理人员要有爱心,要腿勤、嘴勤,要有大量时间、精力和工作投入,要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业务素质、提高思想工作水平和文化素质,保证管理者能够及时发现学生的思想动向,加强学生思想教育的实效性,这是培养良好心理素质至关重要的一步。
第二、加强“三观”教育是培养学生心理素质的前提。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和引导,使其知道人为什么而活着,人应该怎样活着这一系列的人生基本问题至关重要。加强“三观”教育有利于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有利于认识和适应社会环境;有利于确立学生的是非观、荣辱观;有利于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调节自己的心理状态。
第三、加强智力、能力培养是培养心理素质的基础。作为大学生学会并熟练掌握一门或多门专业技能是非常重要的。只有自身业务过硬才能为社会创造更多的价值,也只有这样人们在做事、为人上才信心百倍。
第四、积极培养健康稳定的情绪。在实际生活中,老师应当真诚耐心地给学生介绍必要的心理常识,使其能自己了解思想感情的特点及规律,做到理智、冷静地看待和处理问题;加强法制教育和纪律教育,强化学生的责任感;加强学生恋爱观、人际观的引导。全面系统介绍人的感情发展规律,提高感情驾驭能力。
第五、加强人际沟通,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学校应通过学生社团活动扩大学生交际范围,努力矫正不良的人际交往观念;应加强宣传和教育在全校范围内建立一种以责任为纽带的人际关系,使人际关系简单化、实际化,同时,为学生树立正确、科学的人际观打下基础。学校应提供多种机会,开展多种活动促进成员之间、群体之间的交往。通过交往开拓眼界和心胸,以增进了解、信任和彼此的吸引力。在交往中互诉疑难,发散焦虑,减释紧张。在交往中学会尊重与关心别人,严格要求自己。
总之,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大学生健康心理和健全人格,是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基础。因此,在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了解学生存在心理问题成因的基础上,引导广大学生正确认识自己、认识环境,明确时代特征和大学生活的任务、规律,对学生正确处理人际交往,正确对待友谊、爱情等实际问题,尽快并顺利完成从中学到大学的转折,努力成才是大有裨益的,同时也是加强校园精神文明建设及育才的中心任务。
3、对处理人际关系备感有压力。上大学后,许多大学生包括很优秀的大学生,常为自己处理不好与同学的关系而备感有压力。笔者发现,相当一部分学生只在上大学后才住校与同学朝夕相处。而上大学后各自有不同的生活习惯:有的喜欢晚睡,有的喜欢早起;有的生活比较散漫,生活用品乱摆放,有的则爱清洁,对乱糟糟的场面看不惯……由此都可能产生同学间的摩擦。久而久之,一些人便会为处理不好与室友、同学间的关系而备感有压力。
4、学习目标不明确。部分大学生学习目标不够明确合理,日常学习缺乏具体可行的学习计划。有的学生的学习目标定位太低,只求考试过关,如期毕业;有的定位过高,导致个体所追求的“理想”成为“空想”而逐渐丧失斗志。他们觉得毕业遥遥无期,缺乏长远目标和对未来的规划,导致终日无所事事,懒懒散散。
5、学习无动力。进入大学后,多数大学生会有一种从过于繁忙劳累的高中学习中获得解脱的感觉,缺少学习的自主性,使他们产生懈怠、惰性的心理,学习热情不足,抱负水平减低,厌学情绪突出。他们不满意自己的所学专业,对学习无兴趣,厌倦刻板的教与学的方式方法,往往产生一种“混”的学习心态,难以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二、培养大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途径
培养大学生健康的心理状态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对为社会培养出真正符合21世纪综合素质人才有着重大意义。笔者认为要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必须从存在的心理问题着手,归纳起来有如下下几条可行性途径。
第一、大力加强思想品德教育。加强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培养学生科学的人生观和远大的理想,从而产生强大的精神支柱和内在动力,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到学习上来,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坚强毅力及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有效缓解学生的压力。这就要求管理人员要有爱心,要腿勤、嘴勤,要有大量时间、精力和工作投入,要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业务素质、提高思想工作水平和文化素质,保证管理者能够及时发现学生的思想动向,加强学生思想教育的实效性,这是培养良好心理素质至关重要的一步。
第二、加强“三观”教育是培养学生心理素质的前提。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和引导,使其知道人为什么而活着,人应该怎样活着这一系列的人生基本问题至关重要。加强“三观”教育有利于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有利于认识和适应社会环境;有利于确立学生的是非观、荣辱观;有利于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调节自己的心理状态。
第三、加强智力、能力培养是培养心理素质的基础。作为大学生学会并熟练掌握一门或多门专业技能是非常重要的。只有自身业务过硬才能为社会创造更多的价值,也只有这样人们在做事、为人上才信心百倍。
第四、积极培养健康稳定的情绪。在实际生活中,老师应当真诚耐心地给学生介绍必要的心理常识,使其能自己了解思想感情的特点及规律,做到理智、冷静地看待和处理问题;加强法制教育和纪律教育,强化学生的责任感;加强学生恋爱观、人际观的引导。全面系统介绍人的感情发展规律,提高感情驾驭能力。
第五、加强人际沟通,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学校应通过学生社团活动扩大学生交际范围,努力矫正不良的人际交往观念;应加强宣传和教育在全校范围内建立一种以责任为纽带的人际关系,使人际关系简单化、实际化,同时,为学生树立正确、科学的人际观打下基础。学校应提供多种机会,开展多种活动促进成员之间、群体之间的交往。通过交往开拓眼界和心胸,以增进了解、信任和彼此的吸引力。在交往中互诉疑难,发散焦虑,减释紧张。在交往中学会尊重与关心别人,严格要求自己。
总之,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大学生健康心理和健全人格,是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基础。因此,在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了解学生存在心理问题成因的基础上,引导广大学生正确认识自己、认识环境,明确时代特征和大学生活的任务、规律,对学生正确处理人际交往,正确对待友谊、爱情等实际问题,尽快并顺利完成从中学到大学的转折,努力成才是大有裨益的,同时也是加强校园精神文明建设及育才的中心任务。
热门排行
推荐信息
期刊知识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官方认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学者友好期刊名单”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重磅!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录看点分析!全网首发!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