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地理新教材中的图像培养学生的能力-教育学论文发表
作者:中州期刊来源:原创日期:2011-10-13人气:1284
地理新教材中的图像,包括地图,景观图、示意图、漫画等既是教学的内容,也是地理学习的工具。充分利用教材图像,是地理学习中最具学科特点的能力,以此培养学生学习能力,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利用地理新教材中的图像,培养学生获取地理信息能力
教材图像都贮存着大量的地理信息,培养学生阅读地理图像并获取相关信息,是地理图像教学的第一步,也是素质教育的要求。敏锐的、精细的观察是发明创造的基点,是形成正确表象的基础。教学中针对不同图像,以学生对事物进行观察的科学方法为基础,设计好启发学生读图的步骤,配以逐步展开的递进性问题,引导学生从图像上获取地理信息,提高学生的信息意识,形成初步的获取信息的能力。对世界地图,首先明确一尺(比例尺)一例(图例)三线(赤道、回归线、极圈),对图上没有三线的要让学生描出;其次了解海陆位置;最后根据专题问题要求提炼信息,如学习西亚和北非时,出示地形图,提出①本区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有什么特点?②本区地形有什么特点?③平原主要分布在哪里?④世界陆地最低点在哪里?
对漫画、景观图,指导学生说出图上“有什么”?“怎么样”?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依照问题参与读图观察,了解图像的功能,掌握判读原理,强化对感性知识的认知,形成良好的观察习惯,为分析某地工农业生产和气候的特征积累思维的材料。
建立知识与能力的教学秩序,教师在备课时,就把知识和能力的目标结合起来,尽量在教学的过程中,做到学思结合,学练结合,学用结合,以教导学,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
二、利用地理新教材中的图像,培养学生对地理事物分析评价能力
借助图像能简化思维的语言过程,突出学生的思维价值,强化学生的思维训练,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用理性思维来看待地理问题。
地图、剖面图、景观图等各种地理图像大多是反映地理事物本质特征的形象。教学中,可以培养学生通过对读图所得地理信息进行加工,分析他们的地理属性,总结地理特征,实现由形象思维向理性思维的转变。主要的方法有图像分析综合法、图像组合叠加法、图像比较法等。
图像分析综合法是对图像的组成进行分析,认识地理事物的组成成分及其特征,然后再通过综合比较,认识各部分间的整体特征和本质属性。例如,只有通过综合分析图中显示的交通、资源等信息,才能充分认识辽中南地区成为我国重工业基地的原因。
图像组合叠加法:是几个图像按一定顺序组合或叠加在一起,建立一种新的图像,认识几个地理事项之间本质联系,如在气候类型图上标画风带、气压带、洋流等影响因素,通过对这些因素的分析,可以更好的了解气候形成的原因;把地形图、气候图、农业分布图组合在一起,通过对地形、气候等信息的提取和分析,能了解一个地区农业发展条件的优劣。
图像比较法:是将两幅以上的图像进行对照比较,可认识几个地理事物或现象之间的类属关系及发展变化。如教材通过比较中国地图和北京市地图显示的信息:两图图幅相同,比例尺大小不同,内容祥略各异,可引导学生得出:在相同图幅上,比例尺大,所画范围小,表示内容详细;比例尺小,所画范围大,表示内容简略。
三、利用地理新教材中的图像,培养学生地理动手操作能力
让学生动手操作比教师讲解的效果要好得多,学生自己动手操作会遇到一些实际问题,这会促进其思考,探索,在不断失败中求得成功。如在讲解地轴、两极、经纬度、经纬网等有关知识点时,有些学生总弄不清楚。可改用学生动手操作的办法,让学生在课后用乒乓球做一个小地球仪,经过动手操作,学生不仅比较顺利地掌握了有关的知识点,还向教师提出了不少在制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多采用这种办法,不仅能使学生动手能力得到加强,而且有助于相关知识的掌握。
地理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大多的地理操作可在地图上进行,通过对地图绘制、填绘实现动手操作能力,形成地理图表的识读和编制能力。在今年我国四川汶川发生地震时,让学生画出世界上两大火山地震带图,并在图上标注成都、汶川等地名和等高线,可以让学生据图分析地震产生的原因,以及震后为什么滑坡、泥石流多发,地质灾害如何防御等等,这些都锻炼了学生对解决地理问题的思考;有的教师每讲一个国家或地区,都让学生描出它的轮廓,把相关城市、主要的矿产地填在图上,以利学生识记。可见对教材内容图像化,是培养学生运用掌握知识在实际问题中灵活应用和创新能力的途径。
在新教材的教学中,我们应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图像,强化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力求收到良好的效果,也为进行地理创新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利用地理新教材中的图像,培养学生获取地理信息能力
教材图像都贮存着大量的地理信息,培养学生阅读地理图像并获取相关信息,是地理图像教学的第一步,也是素质教育的要求。敏锐的、精细的观察是发明创造的基点,是形成正确表象的基础。教学中针对不同图像,以学生对事物进行观察的科学方法为基础,设计好启发学生读图的步骤,配以逐步展开的递进性问题,引导学生从图像上获取地理信息,提高学生的信息意识,形成初步的获取信息的能力。对世界地图,首先明确一尺(比例尺)一例(图例)三线(赤道、回归线、极圈),对图上没有三线的要让学生描出;其次了解海陆位置;最后根据专题问题要求提炼信息,如学习西亚和北非时,出示地形图,提出①本区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有什么特点?②本区地形有什么特点?③平原主要分布在哪里?④世界陆地最低点在哪里?
对漫画、景观图,指导学生说出图上“有什么”?“怎么样”?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依照问题参与读图观察,了解图像的功能,掌握判读原理,强化对感性知识的认知,形成良好的观察习惯,为分析某地工农业生产和气候的特征积累思维的材料。
建立知识与能力的教学秩序,教师在备课时,就把知识和能力的目标结合起来,尽量在教学的过程中,做到学思结合,学练结合,学用结合,以教导学,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
二、利用地理新教材中的图像,培养学生对地理事物分析评价能力
借助图像能简化思维的语言过程,突出学生的思维价值,强化学生的思维训练,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用理性思维来看待地理问题。
地图、剖面图、景观图等各种地理图像大多是反映地理事物本质特征的形象。教学中,可以培养学生通过对读图所得地理信息进行加工,分析他们的地理属性,总结地理特征,实现由形象思维向理性思维的转变。主要的方法有图像分析综合法、图像组合叠加法、图像比较法等。
图像分析综合法是对图像的组成进行分析,认识地理事物的组成成分及其特征,然后再通过综合比较,认识各部分间的整体特征和本质属性。例如,只有通过综合分析图中显示的交通、资源等信息,才能充分认识辽中南地区成为我国重工业基地的原因。
图像组合叠加法:是几个图像按一定顺序组合或叠加在一起,建立一种新的图像,认识几个地理事项之间本质联系,如在气候类型图上标画风带、气压带、洋流等影响因素,通过对这些因素的分析,可以更好的了解气候形成的原因;把地形图、气候图、农业分布图组合在一起,通过对地形、气候等信息的提取和分析,能了解一个地区农业发展条件的优劣。
图像比较法:是将两幅以上的图像进行对照比较,可认识几个地理事物或现象之间的类属关系及发展变化。如教材通过比较中国地图和北京市地图显示的信息:两图图幅相同,比例尺大小不同,内容祥略各异,可引导学生得出:在相同图幅上,比例尺大,所画范围小,表示内容详细;比例尺小,所画范围大,表示内容简略。
三、利用地理新教材中的图像,培养学生地理动手操作能力
让学生动手操作比教师讲解的效果要好得多,学生自己动手操作会遇到一些实际问题,这会促进其思考,探索,在不断失败中求得成功。如在讲解地轴、两极、经纬度、经纬网等有关知识点时,有些学生总弄不清楚。可改用学生动手操作的办法,让学生在课后用乒乓球做一个小地球仪,经过动手操作,学生不仅比较顺利地掌握了有关的知识点,还向教师提出了不少在制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多采用这种办法,不仅能使学生动手能力得到加强,而且有助于相关知识的掌握。
地理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大多的地理操作可在地图上进行,通过对地图绘制、填绘实现动手操作能力,形成地理图表的识读和编制能力。在今年我国四川汶川发生地震时,让学生画出世界上两大火山地震带图,并在图上标注成都、汶川等地名和等高线,可以让学生据图分析地震产生的原因,以及震后为什么滑坡、泥石流多发,地质灾害如何防御等等,这些都锻炼了学生对解决地理问题的思考;有的教师每讲一个国家或地区,都让学生描出它的轮廓,把相关城市、主要的矿产地填在图上,以利学生识记。可见对教材内容图像化,是培养学生运用掌握知识在实际问题中灵活应用和创新能力的途径。
在新教材的教学中,我们应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图像,强化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力求收到良好的效果,也为进行地理创新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热门排行
推荐信息
期刊知识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官方认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学者友好期刊名单”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重磅!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录看点分析!全网首发!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