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我要检测 我要投稿 合法期刊查询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优秀论文 > 正文

地方理工类高校“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课程建设及实践探索-教育论文

作者:中州期刊www.zzqklm.com来源:《教育探索》雷海栋日期:2012-10-21人气:766

  一、地方理工类高校“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课程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课程建设是文化传承的需要

  高等教育肩负着传播文化的责任和传授知识的义务,是文化知识传承的重要渠道。高校作为文化传承的主体,拥有独特的教育文化资源,聚集着大量的知识分子和文化精英,把高校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保护、传承、教育的基地,对于拓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社会基础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高校应结合自身的特点,充分发挥文化教育的优势,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研究,为民族优秀文化成果的传承提供理论依据和知识基础。

  2.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课程建设是人才培养的需要

  社会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越来越重视,因而对该领域人才的需求也与日俱增。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基地,既要培养高素质的理论和实践工作者,又要培养优秀的文化传承人,同时也要通过培育一大批关心、支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文化新人,扩大高校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教育的影响力和覆盖面。为此,高校需要加快学科专业建设,构建完善的学科体系,以便更好地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才的培养服务。

  2.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课程建设是科学研究的需要

  高校应发挥科研和人才的优势,创造出更多的优秀科研成果,让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体制更加健全,让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更加丰富,促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能够更加有效地进行,为更多的受众群体服务。为此,高校应结合自身的特点,在当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起到一定的学术带动作用,把科学研究的理论成果付诸实践,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迈上更高的台阶。

  二、课程建设的内容

  1.确立课程的教学目标

  非物质文化遗产既包括华夏灿烂的汉文化遗产,也包括特色鲜明的地域文化遗产,因而要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相关知识,使学生能够使用科学的方法来搜集、整理、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培养更多、更年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者和管理者,使其参与到遗产保护活动中来。“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课程教学的目标就是为了达到上述要求,使学生通过对该课程的学习,掌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基本原则、目录分类和保护技术等,增强大学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识,鼓励大学生勇于肩负起传承保护华夏传统文化的重担,完善大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职业观,全面提升他们的人文素质和综合素质。

  2.构建课程体系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课程内容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知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基本技能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职业素养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知识主要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辨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人类价值、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基本问题等。通过对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可以使学生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教育中所涉及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和基本理念。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基本技能主要包括国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历史与现状、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历史与现状、涉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律法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基本方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成功案例等。通过对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可以使学生形成深刻的保护理念和意识。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职业素养的内容主要包括世界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介绍、中国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介绍、地方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介绍以及部分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技巧、技术辨析(非商业机密类)等。通过对上述内容的学习,实现了间接知识与实践能力的对接,有利于提高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者的职业素养,从而为国家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文化传承人。

  3.明确课程的定位

  受高校课时普遍被压缩这一现象的影响,“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课程大纲的拟定,不能求全、求细,加之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精力也是有限的,因而不可能依靠增加教学内容和课程教学时数来达到教学的目的。为此,要从“继承传统、学习民间、兼容中外、服务社会”的理念出发,在教学上以特色专业、精品课程为龙头,以创作展演及理论研究为支撑,将课程教学从实践的表现层面上升到理论研究的层面,从而使课程实现质的飞跃。参照其他课程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我们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课程的教学学时设置为32个学时。在教学内容定位上,从掌握基本概念出发,强化实践应用,实现了“既授之以鱼,又授之以渔”的教学目的。同时,在教材编排上,我们还将每个章节的第一部分设定为概述,内容主要包括知识框架简介和基本概念辨识。构建基本知识框架体系的目的,是为了使学生明确本章节知识体系的基本内容及相互关系;通过基本概念辨识,能够把本章节的基本概念和知识点清楚地呈现在学生面前,方便学生认知。此外,为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知识,在每个章节的内容设定中都搜集整理出4个成功的案例,把案例讲解与知识普及、技能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同时,注重对案例应用的基本技巧进行分析,使学生带着兴趣学,边学边做,提升了学生的理解能力。

  三、课程实践探索

  1.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采用以案例教学为主的互动式教学方法

  互动式教学法是上好“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的最基本的方法。教师在课程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文字、图画、影像、音频、视频、动画等来展现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场景,教师还要结合自身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考察的经历,讲活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能够更加直观地展现在学生的面前。为此,需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采用以案例教学为主的互动式教学法。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对调查资料、音像、视频、民间手工艺品制作过程等内容的直接展示,这样既可以提高课堂的生动性和趣味性,又能够使教学的效果更加直观。同时,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师生的讨论、问答、辨识,真正讲透、讲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深层意蕴。

  2.改变以往单一的考核方式,采取多种形式的弹性考核

  考核是检验课程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课而言,应改变单一、传统的考核模式,采用多种形式的弹性考核。在考核理念上应把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有效结合起来,把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的普及与学生对知识的建构有机结合起来,把全能素质培养与基本技能训练有机结合起来,从而实现大纲规定的考核要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督促学生弥补不足。为此,我们采用闭卷考试与开卷论文相结合、期末考试与日常考核相结合、课上参与与专题作业相结合、理论知识与项目训练相结合等多种形式,把弹性考核、硬性考试和实践考查结合起来,多角度、全方位地改变考核方式,引导学生把精力放在对问题的分析与思考上,使学生能够投入更多的精力进行实践性学习,真正达到“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课的教学目的。

  3.强化“第二课堂”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的传承保护能力

  非物质文化遗产来源于民间并存活于民间,要检验课程教学的效果,离不开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因此,应组织学生积极参与田野调查等“第二课堂活动”,这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教学的重要环节。笔者认为,应从两个方面强化“第二课堂”实践活动:一方面要把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逐步引入校园,通过举办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竞赛,邀请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来校园进行展示,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优秀项目进校演出,成立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学生社团等活动,帮助大学生了解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增强他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识。另一方面,应组织学生到博物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地进行体验、调查和考察,使他们形成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感性认识,引导他们积极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日活动、社会实践服务团队活动、相关科研项目活动等,让他们更加深入地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培养他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人文情怀。

文章来源于《教育探索》杂志2012年第6期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0373-5939925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851259250@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南省新乡市金穗大道东段266号中州期刊联盟 ICP备案号:豫ICP备2020036848

【免责声明】:中州期刊联盟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版权所有: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中州期刊联盟”公众号
了解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核心期刊为何难发?

论文发表总嫌贵?

职院单位发核心?

扫描关注公众号

论文发表不再有疑惑

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扫码了解更多

轻松写核心期刊论文

在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