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大学生网络舆论参与能力的思考
作者:李冉来源:原创日期:2012-12-05人气:1630
提高大学生网络舆论参与能力的意义
第一,提高大学生网络舆论参与能力是营造良好的网络舆论环境的需要。在网络舆论形成过程中,网络舆论参与主体根本没有明确的限制,网民自己担任把关人角色。只要能够上网,无论国籍、年龄、专业和知识水平,人人都可以参与自己感兴趣事件的讨论。“在因特网上,没人知道你是一只狗。”这是]993年美国画家斯坦纳的漫画,形象概括了网络虚拟环境下的零门槛特点。因此,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对于网络舆论的积极参与,可以提升网络舆论的文化品位、言论质量及观点的深刻性,对良好的网络舆论环境的形成起到积极作用。
第二,提高大学生网络舆论参与能力是大学生网络道德人格教育的需要。网络道德认识是一种虚拟认识,道德信念是深刻的道德认识、强烈的道德情感和顽强的道德意志的有机统一,是道德品质构成要素中的核心部分,具有坚定性、稳定性、情感性、意志性等特点。网络语境环境下,道德信念受到较大冲击,一方面,能树立网民高尚的道德信念;另一方面,网络语境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网民道德信念的迷茫。大学生在网络舆论参与过程中,不断针对某一热点事件进行慎独、发问、思考乃至寻求到真相,从而理智地选择相应的、体现公平与正义的、能维护网络道德正常发展的道德原则,形成强烈的道德责任感、道德义务感及崇高的理想信念。
第三,提高大学生网络舆论参与能力是高校文化符号重构的需要。文化具有传承性,然而,传统社会中的文化主要表现为“前喻文化”,即经验文化或老年人文化。在现代社会,文化成为“后喻文化”。20世纪60年代,美国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通过文化比较研究,提出了“后喻文化”概念,即人类发展将进入以子女,以年青一代为楷模的“青年亚文化”时代。其特征是:“世界性社区的出现,整个人类第一次共同生活在一个能够共享信息资源、交流看法的社会中。现代化的通信传播手段和交通工具使全球任何一个角落的人都能知道世界上所发生的一切。”无疑,社会的文化传递机制在今天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例如,新浪大学生网站的一名网民写道:我们是不同寻常的一代人……我们敢于挑战一切而不会在乎旁人的冷漠和白眼,因为,我们是2l世纪的大学生。大学生是网络舆论创作、使用和传播的主体,并将之渗透移植到现实生活中,享受着“火星文”“碎片化”的消解权威的快意。因此,通过对大学生网络舆论参与研究,对掌控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及高校文化符号的重构都有长远意义。
第四,提高大学生网络舆论参与能力是公共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需要。网络舆论从一定程度上能够促进大学生民主意识、平等意识和自由观念等现代价值观念的深化。网络是平等的,舆论更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大学生参与网络意见表达的过程,在一定程度上是对他们民主参与和现代平等、自由观念的培养。通过网络舆论参与,大学生更容易了解民意,掌握社会思想倾向,从而促进个体与社会的融合,促发大学生自觉的角色认知,提高参与社会生活的积极性,逐渐养成独立思考和发言的习惯,促进公共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
提高大学生网络舆论参与能力的对策
(一)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网络舆论认知结构
网络舆论认知能力是指大学生在网络舆论参与中获取、分析、评价和传播各种形式的信息的能力。媒介化社会的来临,对人们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在媒介社会中,媒介技术的发展程度与人们对媒介的了解和控制程度的不平衡,直接导致了科技主宰下的大众传媒的越位以及媒介素养的缺位。霍尔在编码解码理论中提到:“在传播过程中,我们在接受信息的同时,也在进行意义的理解与自我构建。那些传递到我们脑海中的意义以及隐含于其中的价值观会慢慢沉淀下来,成为我们评判事物和看待人生的标准和参照。”对于正值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的大学生群体而言,网络舆论认知教育的最终指向在于能够使其在接受网络舆论内容之后,从中汲取营养和有益的成分,构建自身正确的价值体系,培养健全的人格。因此,通过学校教育体系进行网络舆论素养教育,是最基本、最重要的途径。
(二)加强基于网络技术支持的大学生网络舆论参与平台设计
大学生网络舆论参与离不开现代化技术的支持,加强基于网络技术支持的大学生网络舆论参与平台设计是促进其发展的基本条件之一。目前,已有部分高校在局域网建立了大学生网络舆论参与发展的平台,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Blog、BBS、E-mail、QQ、Wiki等都是很好的交流平台,那么在此基础上应该合理地规划,使其能够成为大学生网络舆论参与发展的平台。它能让同学们感到就像一个网上校园,每一个网友都是常见面的同学,在这里开博客,比在谁也不认识你的校外网玩儿更有成就感。日前,该校许多学生关闭了自己在校外网站社区开设的微博,转而投向校同网的怀抱。当然,各个互动平台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为大学生提供网络舆论参与的环境,但是,各个平台也都存在不足之处,所以,随着网络技术的更新和发展,大学生网络舆论参与发展的网络支持平台也需要不断地完善和更新。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网络舆论参与实践活动
一是充分发挥校园网站的网络舆论参与主阵地作用。加强校园网站建设,使之既是高校在互联网条件下做好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主要阵地,又是大学生网络舆论参与的重要平台。首先要广泛吸纳思想政治素质高、文字表达能力强的学生加入到校园网建设中来,充分发挥互联网开放、交互等优势,引导大学生自主参与网络舆论,利用学生对自己学校的关心、对自己切身利益的关注,适时开展议程设置,将高校网站建设成为大学生网络舆论参与的园地,成为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校、学校与学校沟通的桥梁。其次,让大学生成为校园网网络舆论参与的主体。通过校园网站教师指导,让大学生学会运用网络宣传技术,掌握网络舆论参与的主动权,营造积极的网络舆论参与氛围,使网上有更多更强的正面声音,通过网络给更多大学生有益健康的东西,以利于其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二是鼓励大学生从线上走入线下,开展与网络舆论参与相关的实践活动,发挥大学生网络舆论参与的教育及社会效应。如2010年9月,南京师范大学新传院研究生结合专业优势,关注时事热点,从“人肉搜索”“网络诽谤”“网络救助”等敏感话题人手,开展了题为《web2.0时代的民意表达》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相关实践成果作为校2010年同名学生科学基金项目,同时备选2011年第十二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竞赛。此外,近年来教育部及各高校纷纷开展的师生博客大赛,也受到师生欢迎。
(四)让大学生网络舆论参与价值得以体现
当代大学是一个智识和理性的培养空间,它所培养的学生是最有可能在整个社会人群中较好地保持公共交往和规则意识的人,因此当代中国要形成公共精神的话,应率先从大学生的网舆参与公共意识培养开始。有学者认为:“在大学教育逐步大众化的当代中国,四面八方的年轻学子走出家庭,来到作为处于文化中心的大学校园,共同进行现代意义上的‘道问学’和‘尊德性’,这使我们有理由希望,大学校园会逐渐成为当代中国社会的‘文学公共领域’,参与对包括公私边界问题在内的各种划界问题的公共讨论所需要的主体性、公共性和交往理性,将在这里培育出来。”作为一国国民,大学生应该具备在公共领域进行交往活动的公共理性和公共意识。有学者认为,大学本来就是公共产品,是当前最神圣的公共领域,“有必要寻找一种建制,一种在当代中国也可能成为公共领域参与者的主体性和公共性的‘训练基地’的建制”。这种建制就是大学的学术规范和大学理念,“大学理念的宗旨是使学生不仅有专业知识,而且有普遍关怀:不仅求知、学艺和谋职,而且明善、审美和悟道”。因此,高校应鼓励大学生参校议校,加强他们参政议政的实践活动,通过参与社区服务、参加学校的各项公共活动等形式,营造良好的网络舆论参与氛围,指导大学生学习民主生活的技巧和经验,体会相互依赖的社会情感,唤醒大学生的政治热情,养成良好的公共意识和对公共事务、集体活动关心的行为习惯。
[参考文献]
[1](英)弗兰克·富里迪知识分子都到哪里去[M].戴从容,译浙江: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
[2](法)马赫兹.世界传播概览:符号、话语与民族文化[M].郭春林,冯斌,泽.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9.
[3]许纪霖公共性与公民观[M].浙江: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
[4]黄俊杰,江宜桦.公私领域新探[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第一,提高大学生网络舆论参与能力是营造良好的网络舆论环境的需要。在网络舆论形成过程中,网络舆论参与主体根本没有明确的限制,网民自己担任把关人角色。只要能够上网,无论国籍、年龄、专业和知识水平,人人都可以参与自己感兴趣事件的讨论。“在因特网上,没人知道你是一只狗。”这是]993年美国画家斯坦纳的漫画,形象概括了网络虚拟环境下的零门槛特点。因此,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对于网络舆论的积极参与,可以提升网络舆论的文化品位、言论质量及观点的深刻性,对良好的网络舆论环境的形成起到积极作用。
第二,提高大学生网络舆论参与能力是大学生网络道德人格教育的需要。网络道德认识是一种虚拟认识,道德信念是深刻的道德认识、强烈的道德情感和顽强的道德意志的有机统一,是道德品质构成要素中的核心部分,具有坚定性、稳定性、情感性、意志性等特点。网络语境环境下,道德信念受到较大冲击,一方面,能树立网民高尚的道德信念;另一方面,网络语境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网民道德信念的迷茫。大学生在网络舆论参与过程中,不断针对某一热点事件进行慎独、发问、思考乃至寻求到真相,从而理智地选择相应的、体现公平与正义的、能维护网络道德正常发展的道德原则,形成强烈的道德责任感、道德义务感及崇高的理想信念。
第三,提高大学生网络舆论参与能力是高校文化符号重构的需要。文化具有传承性,然而,传统社会中的文化主要表现为“前喻文化”,即经验文化或老年人文化。在现代社会,文化成为“后喻文化”。20世纪60年代,美国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通过文化比较研究,提出了“后喻文化”概念,即人类发展将进入以子女,以年青一代为楷模的“青年亚文化”时代。其特征是:“世界性社区的出现,整个人类第一次共同生活在一个能够共享信息资源、交流看法的社会中。现代化的通信传播手段和交通工具使全球任何一个角落的人都能知道世界上所发生的一切。”无疑,社会的文化传递机制在今天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例如,新浪大学生网站的一名网民写道:我们是不同寻常的一代人……我们敢于挑战一切而不会在乎旁人的冷漠和白眼,因为,我们是2l世纪的大学生。大学生是网络舆论创作、使用和传播的主体,并将之渗透移植到现实生活中,享受着“火星文”“碎片化”的消解权威的快意。因此,通过对大学生网络舆论参与研究,对掌控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及高校文化符号的重构都有长远意义。
第四,提高大学生网络舆论参与能力是公共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需要。网络舆论从一定程度上能够促进大学生民主意识、平等意识和自由观念等现代价值观念的深化。网络是平等的,舆论更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大学生参与网络意见表达的过程,在一定程度上是对他们民主参与和现代平等、自由观念的培养。通过网络舆论参与,大学生更容易了解民意,掌握社会思想倾向,从而促进个体与社会的融合,促发大学生自觉的角色认知,提高参与社会生活的积极性,逐渐养成独立思考和发言的习惯,促进公共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
提高大学生网络舆论参与能力的对策
(一)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网络舆论认知结构
网络舆论认知能力是指大学生在网络舆论参与中获取、分析、评价和传播各种形式的信息的能力。媒介化社会的来临,对人们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在媒介社会中,媒介技术的发展程度与人们对媒介的了解和控制程度的不平衡,直接导致了科技主宰下的大众传媒的越位以及媒介素养的缺位。霍尔在编码解码理论中提到:“在传播过程中,我们在接受信息的同时,也在进行意义的理解与自我构建。那些传递到我们脑海中的意义以及隐含于其中的价值观会慢慢沉淀下来,成为我们评判事物和看待人生的标准和参照。”对于正值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的大学生群体而言,网络舆论认知教育的最终指向在于能够使其在接受网络舆论内容之后,从中汲取营养和有益的成分,构建自身正确的价值体系,培养健全的人格。因此,通过学校教育体系进行网络舆论素养教育,是最基本、最重要的途径。
(二)加强基于网络技术支持的大学生网络舆论参与平台设计
大学生网络舆论参与离不开现代化技术的支持,加强基于网络技术支持的大学生网络舆论参与平台设计是促进其发展的基本条件之一。目前,已有部分高校在局域网建立了大学生网络舆论参与发展的平台,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Blog、BBS、E-mail、QQ、Wiki等都是很好的交流平台,那么在此基础上应该合理地规划,使其能够成为大学生网络舆论参与发展的平台。它能让同学们感到就像一个网上校园,每一个网友都是常见面的同学,在这里开博客,比在谁也不认识你的校外网玩儿更有成就感。日前,该校许多学生关闭了自己在校外网站社区开设的微博,转而投向校同网的怀抱。当然,各个互动平台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为大学生提供网络舆论参与的环境,但是,各个平台也都存在不足之处,所以,随着网络技术的更新和发展,大学生网络舆论参与发展的网络支持平台也需要不断地完善和更新。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网络舆论参与实践活动
一是充分发挥校园网站的网络舆论参与主阵地作用。加强校园网站建设,使之既是高校在互联网条件下做好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主要阵地,又是大学生网络舆论参与的重要平台。首先要广泛吸纳思想政治素质高、文字表达能力强的学生加入到校园网建设中来,充分发挥互联网开放、交互等优势,引导大学生自主参与网络舆论,利用学生对自己学校的关心、对自己切身利益的关注,适时开展议程设置,将高校网站建设成为大学生网络舆论参与的园地,成为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校、学校与学校沟通的桥梁。其次,让大学生成为校园网网络舆论参与的主体。通过校园网站教师指导,让大学生学会运用网络宣传技术,掌握网络舆论参与的主动权,营造积极的网络舆论参与氛围,使网上有更多更强的正面声音,通过网络给更多大学生有益健康的东西,以利于其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二是鼓励大学生从线上走入线下,开展与网络舆论参与相关的实践活动,发挥大学生网络舆论参与的教育及社会效应。如2010年9月,南京师范大学新传院研究生结合专业优势,关注时事热点,从“人肉搜索”“网络诽谤”“网络救助”等敏感话题人手,开展了题为《web2.0时代的民意表达》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相关实践成果作为校2010年同名学生科学基金项目,同时备选2011年第十二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竞赛。此外,近年来教育部及各高校纷纷开展的师生博客大赛,也受到师生欢迎。
(四)让大学生网络舆论参与价值得以体现
当代大学是一个智识和理性的培养空间,它所培养的学生是最有可能在整个社会人群中较好地保持公共交往和规则意识的人,因此当代中国要形成公共精神的话,应率先从大学生的网舆参与公共意识培养开始。有学者认为:“在大学教育逐步大众化的当代中国,四面八方的年轻学子走出家庭,来到作为处于文化中心的大学校园,共同进行现代意义上的‘道问学’和‘尊德性’,这使我们有理由希望,大学校园会逐渐成为当代中国社会的‘文学公共领域’,参与对包括公私边界问题在内的各种划界问题的公共讨论所需要的主体性、公共性和交往理性,将在这里培育出来。”作为一国国民,大学生应该具备在公共领域进行交往活动的公共理性和公共意识。有学者认为,大学本来就是公共产品,是当前最神圣的公共领域,“有必要寻找一种建制,一种在当代中国也可能成为公共领域参与者的主体性和公共性的‘训练基地’的建制”。这种建制就是大学的学术规范和大学理念,“大学理念的宗旨是使学生不仅有专业知识,而且有普遍关怀:不仅求知、学艺和谋职,而且明善、审美和悟道”。因此,高校应鼓励大学生参校议校,加强他们参政议政的实践活动,通过参与社区服务、参加学校的各项公共活动等形式,营造良好的网络舆论参与氛围,指导大学生学习民主生活的技巧和经验,体会相互依赖的社会情感,唤醒大学生的政治热情,养成良好的公共意识和对公共事务、集体活动关心的行为习惯。
[参考文献]
[1](英)弗兰克·富里迪知识分子都到哪里去[M].戴从容,译浙江: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
[2](法)马赫兹.世界传播概览:符号、话语与民族文化[M].郭春林,冯斌,泽.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9.
[3]许纪霖公共性与公民观[M].浙江: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
[4]黄俊杰,江宜桦.公私领域新探[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热门排行
推荐信息
期刊知识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官方认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学者友好期刊名单”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重磅!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录看点分析!全网首发!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