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本主义理念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
作者:谭家德来源:原创日期:2013-11-28人气:2431
1.创设安全、无条件积极关注的氛围
人本主义深深相信每个人身体内部无穷的潜能。在教育者与儿童的关系中,教育者的角色,主要体现为促进者。如同园丁一般,教育者应该为儿童创设适合其潜能发展的环境。当环境适合发展,每个儿童就如同埋藏在土壤里的种子,在适合的温度和湿度下,自然会茁壮成长。这是人生来就具有的天性。儿童会主动的寻找发展所需要的能量、资源,教师所能做的,就是最大可能地提供安全的氛围和空间,让儿童自主选择和发展。这种氛围下,儿童被允许尝试、探索,即使是错误的、难堪的、不可思议的行为表现都可以得到最大限度的接纳。
安全、无条件积极关注的氛围,要求教育者除了注重满足儿童基本的生存需要之外,以最大能力去提供和满足儿童的发展需要。这包括尊重儿童的价值,将儿童视为具有发展自身能力的天才,经常性的为儿童提供无条件的赞美、肯定和鼓励,在儿童犯错时停止责骂,站在儿童的立场上,和儿童一起体验受挫的愤怒或悲伤,帮助儿童建立自信。
这些理念体现虽然抽象,但却实实在在能够在教育者的每一句言语、每一个眼神以及每一个动作中体现。有些幼儿园教育者忽略儿童也有被尊重的需要,在大庭广众之下进行责骂,或者是因为儿童无法快速掌握某些知识内容时进行羞辱,都与人本主义理念背道而驰。人本主义教育者,应充分尊重儿童犯错的权利、玩耍的权利、捣蛋的权利,用一颗开放、包容和温暖的心去爱那些可爱的、深具潜能的孩子。
2.引导儿童进行有意义学习
学习,在罗杰斯看来,是情感和认知共同参与的一种精神活动。学习的过程,是个人与世界、与他人进行精神理解和沟通的过程。我们在教育中也会发现,在儿童成长的过程中,父母或者周围人很少刻意的去教授些什么,但儿童却以惊人的记忆或模仿能力,学会了他人的行为或语言。这恰恰说明,每一个个体都有自主学习的能力,内部拥有足够的智慧推动他获取他感兴趣的内容。这种学习就是有意义学习。只有那些儿童自己去发现并进行同化的内容,才是真正能够对本人起到影响的学习。传统教育体制的填鸭教育,只会让儿童成为被动接收知识的容器,而不是主动创造、发现、联接知识的主体。在幼儿教育阶段,人本主义者不提倡刻意为儿童传授知识,或者要求儿童掌握什么知识内容,关键在于教育者要让儿童能够用一种充满爱和好奇的情感去主动探索世界。这是儿童未来进行学习、参与社会创造的基础。教育者应从情感层面入手,带领儿童接触自然,接触社会,接触事物,让头脑和情感共同参与到认识世界的学习过程中,就如同海伦凯勒的家庭教师,将凯伦的手放在喷水池附近,让她亲自感受水花溅在手中奇妙的感觉,再在她的手心中拼写water这个词,没有视觉能力的海伦依靠情感和身体的参与,真正领会了水的含义。幼儿教育者需要做的,也正是引领孩子去亲身感受体验外部的世界,为他们的理解、同化、创造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例如,让儿童接触植物、蔬菜、水果,参与植物的种植、采摘,或者让儿童自己动手制作物品等等,儿童在这个有意义学习的过程中所学到的,远远超出我们的预料。
3.与儿童建立安全依恋,引导儿童情绪发展
教育者应该与儿童建立安全依恋。这意味着教育者角色的转变,不是以教育家、传授者自居,而是将自己视为儿童的伙伴。与儿童分享他们的喜怒哀乐是非常有乐趣的事情,教育者应学习以儿童的口吻、儿童的视角来与儿童沟通。
曾经有这样一个例子,一位妈妈和儿童坐在肯德基吃饭,儿童指着窗外说有风筝。妈妈回过头看窗外发现天空中什么都没有。妈妈以为孩子说谎,批评孩子不诚实。然而当这位妈妈准备带着孩子离开,站在孩子的那侧蹲下的时候,却发现窗外的天空中有一只风筝在飞舞。每一个孩子的视角都是独特的,教育者如果带着先入为主的思想,板着教育家的面孔,是很难发现儿童的精彩世界的。如果教育者以儿童伙伴的角色入手,了解到儿童特有的视角和思维,不进行先入为主的评判,儿童必定能够与教育者建立深厚的情感,对教育者产生安全型依恋,在情绪和情感上向教育者靠近。在安全型依恋的基础上,教育者引导儿童学会表达个人的情感,教育者也应让儿童认知消极情感,并学会恰当的表达。当然,教育者本人对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的表达,是儿童更为直接的示范和学习样本。所以教育者在与儿童建立安全型依恋的前提,是教育者本人能够与他人建立更为安全、稳定的关系,也更加自如的表达个人的情感。这对教育者来说,是不小的挑战。
人本主义深深相信每个人身体内部无穷的潜能。在教育者与儿童的关系中,教育者的角色,主要体现为促进者。如同园丁一般,教育者应该为儿童创设适合其潜能发展的环境。当环境适合发展,每个儿童就如同埋藏在土壤里的种子,在适合的温度和湿度下,自然会茁壮成长。这是人生来就具有的天性。儿童会主动的寻找发展所需要的能量、资源,教师所能做的,就是最大可能地提供安全的氛围和空间,让儿童自主选择和发展。这种氛围下,儿童被允许尝试、探索,即使是错误的、难堪的、不可思议的行为表现都可以得到最大限度的接纳。
安全、无条件积极关注的氛围,要求教育者除了注重满足儿童基本的生存需要之外,以最大能力去提供和满足儿童的发展需要。这包括尊重儿童的价值,将儿童视为具有发展自身能力的天才,经常性的为儿童提供无条件的赞美、肯定和鼓励,在儿童犯错时停止责骂,站在儿童的立场上,和儿童一起体验受挫的愤怒或悲伤,帮助儿童建立自信。
这些理念体现虽然抽象,但却实实在在能够在教育者的每一句言语、每一个眼神以及每一个动作中体现。有些幼儿园教育者忽略儿童也有被尊重的需要,在大庭广众之下进行责骂,或者是因为儿童无法快速掌握某些知识内容时进行羞辱,都与人本主义理念背道而驰。人本主义教育者,应充分尊重儿童犯错的权利、玩耍的权利、捣蛋的权利,用一颗开放、包容和温暖的心去爱那些可爱的、深具潜能的孩子。
2.引导儿童进行有意义学习
学习,在罗杰斯看来,是情感和认知共同参与的一种精神活动。学习的过程,是个人与世界、与他人进行精神理解和沟通的过程。我们在教育中也会发现,在儿童成长的过程中,父母或者周围人很少刻意的去教授些什么,但儿童却以惊人的记忆或模仿能力,学会了他人的行为或语言。这恰恰说明,每一个个体都有自主学习的能力,内部拥有足够的智慧推动他获取他感兴趣的内容。这种学习就是有意义学习。只有那些儿童自己去发现并进行同化的内容,才是真正能够对本人起到影响的学习。传统教育体制的填鸭教育,只会让儿童成为被动接收知识的容器,而不是主动创造、发现、联接知识的主体。在幼儿教育阶段,人本主义者不提倡刻意为儿童传授知识,或者要求儿童掌握什么知识内容,关键在于教育者要让儿童能够用一种充满爱和好奇的情感去主动探索世界。这是儿童未来进行学习、参与社会创造的基础。教育者应从情感层面入手,带领儿童接触自然,接触社会,接触事物,让头脑和情感共同参与到认识世界的学习过程中,就如同海伦凯勒的家庭教师,将凯伦的手放在喷水池附近,让她亲自感受水花溅在手中奇妙的感觉,再在她的手心中拼写water这个词,没有视觉能力的海伦依靠情感和身体的参与,真正领会了水的含义。幼儿教育者需要做的,也正是引领孩子去亲身感受体验外部的世界,为他们的理解、同化、创造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例如,让儿童接触植物、蔬菜、水果,参与植物的种植、采摘,或者让儿童自己动手制作物品等等,儿童在这个有意义学习的过程中所学到的,远远超出我们的预料。
3.与儿童建立安全依恋,引导儿童情绪发展
教育者应该与儿童建立安全依恋。这意味着教育者角色的转变,不是以教育家、传授者自居,而是将自己视为儿童的伙伴。与儿童分享他们的喜怒哀乐是非常有乐趣的事情,教育者应学习以儿童的口吻、儿童的视角来与儿童沟通。
曾经有这样一个例子,一位妈妈和儿童坐在肯德基吃饭,儿童指着窗外说有风筝。妈妈回过头看窗外发现天空中什么都没有。妈妈以为孩子说谎,批评孩子不诚实。然而当这位妈妈准备带着孩子离开,站在孩子的那侧蹲下的时候,却发现窗外的天空中有一只风筝在飞舞。每一个孩子的视角都是独特的,教育者如果带着先入为主的思想,板着教育家的面孔,是很难发现儿童的精彩世界的。如果教育者以儿童伙伴的角色入手,了解到儿童特有的视角和思维,不进行先入为主的评判,儿童必定能够与教育者建立深厚的情感,对教育者产生安全型依恋,在情绪和情感上向教育者靠近。在安全型依恋的基础上,教育者引导儿童学会表达个人的情感,教育者也应让儿童认知消极情感,并学会恰当的表达。当然,教育者本人对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的表达,是儿童更为直接的示范和学习样本。所以教育者在与儿童建立安全型依恋的前提,是教育者本人能够与他人建立更为安全、稳定的关系,也更加自如的表达个人的情感。这对教育者来说,是不小的挑战。
热门排行
推荐信息
期刊知识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官方认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学者友好期刊名单”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重磅!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录看点分析!全网首发!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