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校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的思考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社会对具备技术专长、专业对口的高水平、高素质人才需求量巨大,我国各高校对专业学位的研究生进行大幅扩招,然而传统研究生教育模式普遍存在僵化、老化的现象,各种弊端日益突出,急需对研究生教育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为探索新型的适应当代高校教育发展的研究生教学模式,本文从课程改革、意识创新、优化评估体系及完善管理体制等方面进行思考。
【关键词】高校;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各企事业单位越来越重视高端人才的聘用,研究生教育作为高校更高级别的教育形式,肩负着为培养高层次、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的使命,不断发展和完善高校研究生教育制度,以期实现知识创新与科技创新,增强我国的国际竞争力[1]。研究生培养特别是对于应用性专业的研究生培养,需密切结合经济发展生、产实践及社会实际。应将研究生教育转变为科研部门与产业部门的纽带及桥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我国高校研究生教育已有数十年的发展历程,人才培养的模式以及教学管理的制度已渐渐创建。同时随着我国各项体制的改革和完善,现阶段研究生教育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以及特点,这就要求高校研究生教育尽快建立一种新型、相适应的教学管理制度及教学模式来作保障与支撑。
一、传统研究生教学模式的缺陷
我国大部分高校开展研究生的教学一直运用传统教学模式,即教师以学科知识为中心进行教学。研究生学习为期3年,第一学年以理论知识学习为主,第二学年进行课题研究,多由导师指导选定课题,研究生基本不需要亲自寻找,第三学年主要进行研究论文写作。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研究生的思维技能、自学能力并未得到真正提高,难以有效解决今后工作所面临的实际问题。和同发达国家的研究生教育比较,我国高校研究生教育存在的最大不足就是缺乏创新能力及创新思维的培养。过去我国多数的研究生动手实践的能力较差,学位论文内容缺乏新意,科技含量低下,脱离社会实际,反映不出最新的研究进展、学术动态及实验手段。研究生教育的初衷应该是使学生具备研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然而传统的研究生教学模式不仅无法达到这样此初衷,也很少能培养具备创新思维的研究生。
二、改革研究生教学模式的措施
为了适应当前社会的实际需求及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内在要求,探索新型的教学模式,对促进研究生教育教学的改革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教学模式改革应将实际问题作为教学的切入口,运用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研究生解决遇到的现实问题的能力。
(一)加快研究生的教育改革
高等院校需全面认识研究生教育课程具备的教育功能。强化创新是整体的质量观的基本要求,要进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首先应营造良好、和谐的创新环境,在某种意义上,个人创新潜能发挥及创新成就的获取往往受环境因素的影响。系统、整体的质量观要求推动改革,调整、改革我国高校研究生教育制度中存在的体制、机制及模式等方面的弊端,保障高校研究生教育教学的质量,使研究生教育始终处于良性循环的运行状态。
(二)严格控制生源的质量
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前提就是对生源的质量进行严格控制,因此,需要保障重点专业、重点院校的高质量生源渠道畅通,构建本科生、研究生、硕士生及博士生间依次衔接的纽带、桥梁,提高招生的宣传力度,鼓励导师或者学院主动积极地寻觅优质生源。大力推行推荐免试制度,促进高质量、高水平各院校间免试生的有效交流,改善各高校的学缘结构[2]。
优化配置招生资源,统筹导师队伍与学科的建设。分配招生名额既要保证科研的经费和成果能够得到强化,也要兼顾学科的结构调整、优化,教师队伍建设,政策导向及社会需求等因素影响,科学、合理分配招生指标,使其导向作用更加明确。
改革高校研究生的招考制度,尤其是博士生选拔。从应用能力、理论基础及综合素质等方面进行严格考察,筛选出优秀的学生。在公平的前提下,扩大权力的下放范围,将必要的选择权及更多的灵活性赋予导师,提高复试成绩所占的比重,使考生的真实情况在复试得到充分反映,如兴趣、基础、素质、能力、情商等方面状况。
(三)培养创新能力
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可采取如下措施:(1)改革教学的模式与内容,奠定良好的创新基础,完善教材及课程体系建设,尤其需加强科研训练、实践锻炼;(2)严格控制学位论文的质量,鼓励、引导学生撰写较高水平的学术论文及毕业论文,同时对学位论文进行严格审查,完善论文评审的各项指标,严格执行答辩程序;(3)改革培养的过程,培养创新思维,充分利用校企合作项目、导师的研究项目,创建新型研究生培养的机制,拓宽其信息渠道及学术视野,培养创新能力。
(四)改革研究生课程结构及教学方式
目前,被公认的研究生课程结构设计思路是“解决问题—获取知识—解决问题”。研究生课程既是拓宽基础、传承知识的基石,也是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3]。研究生课程的建设,应从学习体系、课程体系及评估体系等方面进行建设及改革。对硕士生与博士生的课程作明确的分界及衔接;对必修课进行规范,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选修课;学科平台的课程体系建设强调少而精的原则。不同性质的学科专业,其课程的结构、类别、层次及组合应突出其差异,使课程体系逐渐实现弹性化。目前课程建设中未能有效执行课程评估,因此,在课程和教学过程中构建经常性评估尤为重要,以评估推动建设,强化信息反馈,可有效提升教学的质量。
三、结束语
高校研究生的教育要实现持续、高质量的发展,必须全面改革教育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及教学模式等,才能培养出具备创新能力与创新精神的高水平人才。经过数十年的教育实践,我国研究生教育的体系已逐步形成,并具有鲜明的特色。为适应当前的新要求、新形势,适应时代发展需要,应系统、深入的探究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探寻符合国情及教育发展要求的教学模式,推动研究生教育教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小强.高等教育学科专业制度:回顾、反思与方向[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01):33-39.
[2]沈谨,张云辉.从日本研究生教育特点看我国研究生教育改革[J].沈阳建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0(l):203-106.
[3]薛谦.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研究生培养模式[J].北京教育·高教,2007,(11):42-43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官方认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学者友好期刊名单”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重磅!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录看点分析!全网首发!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