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当下时代民间舞蹈创作中的“不变”与“变”
民间舞蹈历来被视为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它不仅承载着民族记忆、展现地域特色,还深刻表达了集体的情感与精神。随着全球化和现代化的不断推进,民间舞蹈的生存环境面临着巨大变化,传统文化如何在现代社会中持续焕发出生命力,成为当前民间舞蹈创作亟需面对的问题。当代民间舞蹈创作中的“不变”与“变”两个命题,便是这种变化的核心。“不变”强调对传统律动、美学特质和文化内涵的保留,这不仅是艺术创作者的使命,也是文化认同的重要支撑;而“变”则是为了迎合时代审美与观众需求的必然选择,成为推动民间舞蹈发展和文化传播的力量所在。
目前的民间舞蹈创作大多在传承与创新之间徘徊。一些创作一味追求视觉效果,却忽略了文化根基,导致民间舞蹈的民族特征逐渐被淡化;另一些则因过度拘泥于传统形式而显得乏味单调,难以引起现代观众的共鸣。因此,如何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进行适度的创新,使民间舞蹈既保留民族文化的本质,又能够契合当代观众的审美趣味,成为当下民间舞蹈创作中最为关键的议题。本文将围绕“变”与“不变”的平衡展开分析,试图在民间舞蹈创作中探索出一种合理的创新方式,为其现代化创作提供理论支持与实践思路,进而实现传统文化在当代的活态传承。
1.“不变”——文化根基的传承
在民间舞蹈的创作中,“不变”不仅是对传统形式的保留,更是一种对民族文化核心的深层次传承。民间舞蹈作为一种民族文化的具体体现,蕴含着悠久的历史记忆和深厚的精神认同。在现代化的冲击之下,如何保持这份“根”的不变,不仅是艺术创作者的责任,更是文化传承的关键所在。
1.1 文化认同与舞蹈语汇的延续
文化认同是民族身份的核心标志,而民间舞蹈则是这种认同的具体表现之一。文化是“人类编织的意义之网”,而民间舞蹈正是这种文化的生动表达。保留民间舞蹈语汇的不变,实际上是维系文化认同的重要途径。以土家族的跳丧舞为例,这种民间舞蹈源于土家族特有的丧葬仪式,通过一系列舞蹈动作表现对逝者的缅怀以及对生命的敬重。跳丧舞的动作和节奏不仅体现出一种民间舞蹈技巧,更承载了土家族人对生死的独特理解。随着现代化的深入,在一些坚持传统的土家族地区,跳丧舞仍然保留了原始的节奏和动作,成为族群文化认同的重要象征。这种坚守使得跳丧舞不仅仅是一个丧葬仪式,更升华为一种土家族文化的标志,代表着他们对于自身民族身份的认同与珍视。
1.2 历史记忆与仪式性的传承
仪式性是民间舞蹈不可或缺的特征,它常常与特定的仪式活动紧密相连,承载着丰富的历史记忆和民族传统。苗族的“芦笙舞”便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在舞蹈中,舞者穿着传统服饰,随着芦笙的节奏起舞,完成一系列固定的动作。这一民间舞蹈起源于苗族的农耕祭祀活动,象征着对自然的敬畏以及对丰收的祈愿。尽管现代社会对农耕的依赖有所减弱,芦笙舞依然保留了其仪式性的核心内容,使之成为苗族历史记忆的重要延续。保留芦笙舞的仪式性,不仅是对民间舞蹈形式的尊重,更是对苗族文化根基的忠实传承。
1.3 美学特质与审美体验的延续
民间舞蹈不仅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它同时也是一种独特的美学呈现。民间舞蹈保留传统美学特质,有助于增强观众的审美体验。以蒙古族的“顶碗舞”为例,舞者头顶碗盏,动作轻盈且节奏鲜明,体现了蒙古族对于精湛技艺与力量控制的高度追求。保留顶碗舞的美学特质,不仅使观众得以领略蒙古族独特的文化美感,还使民间舞蹈在现代社会中继续传递传统技艺的魅力。
1.4 原生态文化体验与情感共鸣的保持
文化不仅仅是符号与文本的集合,更是一种生活方式的呈现。作为一种源于生活的艺术,民间舞蹈的价值在于唤起观众的情感共鸣以及文化归属感。保持舞蹈的原生态特性,能够使观众在审美中获得真实的文化体验,从而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认同。例如,在云南彝族的火把节舞蹈中,舞者围绕火堆起舞,象征着对火的崇敬和对生活的热情。尽管现代社会对火的崇拜已不再是主流,火把节舞蹈的核心依然保留,这使之成为彝族人情感共鸣的重要载体。保留这一原生态体验,不仅能够让观众感受舞蹈的视觉美感,更能在内心深处激发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
2.“变”——文化延续的创新
在民间舞蹈的创作过程中,除了要注重保留传统的“根”,也需要适应当代的潮流,使其能够在现代社会中延续并发展。这种“变”在保持文化核心的基础上,为民间舞蹈注入了新的活力和表现形式。
2.1 文化认同的现代演绎
民间舞蹈作为文化认同的符号承载,在当代语境中需要找到与观众新的共鸣方式。民间舞蹈通过特定的动作语汇传递民族身份与集体记忆,而在今天,这种认同需要通过适度创新,使其既保留民族特色,又能满足现代观众的审美需求。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土家族的跳丧舞,这一民间舞蹈原本带有浓厚的丧葬仪式氛围,表达对逝者的超越之情。然而,现代舞台上,编导们在不改变民间舞蹈核心情感的前提下,结合现代编舞技巧与音乐节奏,为跳丧舞注入了新的表现力,使其不仅适合民俗节日表演,也成为一种表达土家族文化特质的集体表演形式。
2.2 传统动机的情境拓展
民间舞蹈的传统动机往往源于特定的劳动场景或生活情境,而将这些动机与新的社会情境相结合,则能够赋予民间舞蹈更深刻的时代感。例如,《茶乡摆手舞》就以土家族采茶的劳动场景为基础,通过延展这一劳动情境,让摆手舞的传统动律与现代茶文化自然相融。编导在保留摆手舞中劳动者身体摆动的独特动势时,通过挥手、弯腰等动作展现采茶的不同步骤,并在舞台背景上展示茶园山峦的画面,使民间舞蹈动作与视觉环境和谐统一。观众在观看时,不仅能体验到劳动的美感,还能感受到传统采茶活动在现代生活中的新意义。
2.3 舞台表现中的仪式性升华
民间舞蹈中常带有仪式性,它们通过固定的形式表达对天地与祖先的敬畏,而这种仪式感在现代创作中也可通过舞台表现手段加以增强,使其更加符合现代观众的审美需求。例如,在湖北土家族的舞蹈《摆起来》中,现代技术的引入为传统摆手舞赋予了新的生命。灯光、音效以及舞台布景的创新使用不仅丰富了舞台效果,也为舞蹈增添了神秘而庄严的仪式感,使其更加贴近当代观众的审美品味。现代化的表现形式不仅提升了视觉的冲击力,更让观众得以深刻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2.4 美学特质的多维创新
民间舞蹈的美学特质构成了其视觉和韵律的核心,但随着现代审美观念的变化,传统的美学形式需要通过多维创新来提升视觉感染力。以蒙古族的顶碗舞为例,这一民间舞蹈以高超的平衡技巧而闻名。在现代创作中,编导在保留顶碗舞核心动作的同时,增加了更多层次的姿态变化,使舞者不仅展示技巧,还通过表情与动作展示出情感,如欢快、庄重和宁静。此外,编导加入了快慢交替、节奏急缓的变化,让民间舞蹈在视觉和听觉上都更具动感,使观众不仅能欣赏到顶碗舞的传统之美,也能体会到情感的层次。
2.5 文化内涵的当代诠释
民间舞蹈形成于特定的时代背景,因而其表达的文化内涵也具有特定的历史和社会意义。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传统的文化内涵有时会脱离当代生活,导致与观众的情感共鸣减弱。为了让观众在现代语境中找到共鸣,创作者们赋予民间舞蹈新的文化诠释,使民间舞蹈表达出更具时代感的情感主题。例如,土家族的舞蹈《薅呀薅呀薅》原本展现的是一种农耕劳动的场景,象征着辛勤劳作与丰收的期盼。如今,编导们将这一民间舞蹈结合当下的乡村振兴主题,通过摆手舞的动作表现土家族青年为农村发展付出的努力。观众不仅能看到摆手舞的传统美感,也能体会到一种新层次的情感共鸣。
3.“变”与“不变”之间的平衡
在民间舞蹈创作中,如何在“变”与“不变”之间找到恰当的平衡,已成为确保文化传承与创新共存的关键所在。若过度强调“不变”,民间舞蹈形式容易陷入僵化,与现代观众的审美需求相去甚远;而一味追求“变”则可能破坏传统文化的核心,使民间舞蹈失去其民族的独特根基。因此,创作者需要在保留传统文化精髓的同时,以适应当代审美的创新方式,使传统文化和现代艺术能够相互融合。
3.1 传统动律的保留与动作创新的调和
在民间舞蹈中,动律和节奏构成了文化表达的核心载体,传统动律的延续能够使文化的生命力得以传承。而在现代审美的需求下,适度的动作创新则可以增强民间舞蹈的表现力。在“变”与“不变”的平衡中,创作者需要保持动律的基础结构,并适当融入新的动作变化,以协调传统与现代之间的观感差异。以傣族孔雀舞为例,这一舞蹈以流畅柔美的动作和轻盈的节奏著称,舞者的动作优雅而富有韵律,仿佛再现了孔雀的灵动之姿。在现代舞台表现中,创作团队不仅保留了孔雀舞的经典动作,还融入了更具层次的手臂变化和旋转动作,使得舞蹈的表达更加丰富。这样的创新设计增强了视觉吸引力,同时通过多样化的节奏变化让观众能够沉浸其中,欣赏到傣族舞蹈的独特风韵。
3.2 反思与传承的动态平衡
尽管“不变”强调的是文化根基的保留,但这种“不变”并非全然排斥现代元素。在民间舞蹈的创作中,“不变”更应被理解为一种对传统文化的理性选择,而不是僵化的守旧。湘西苗族的民间舞蹈创作中,部分年轻的舞者开始尝试将民间舞蹈与现代灯光、舞美相结合,从而增强民间舞蹈的观赏性。这种创作并未改变民间舞蹈的基本动作和内在意义,却通过现代技术的辅助,使得民间舞蹈的表现力更为丰富。
3.3 仪式性的简化与情感共鸣的增强
民间舞蹈的仪式性作为其文化根基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民族的历史和精神。在“变”与“不变”之间寻找平衡时,创作者可以在保留仪式感的基础上,适当简化结构,并增添情感的层次,以更好地满足现代观众的审美和情感需求。湘西苗族的《祭火仪》传统上是苗族节日中祭祀祖先和火神的重要仪式活动,充满了神秘而庄重的氛围。在现代舞台呈现中,创作者对仪式流程进行了简化,如将复杂的祈福动作缩减为几个具有代表性的舞步,并利用灯光特效表现火焰的闪动,营造出一种独特的氛围。这种简化在保留仪式神圣感的同时,也避免了传统仪式过长的问题,使其更易适应现代舞台的节奏。此外,在编排中加入了苗族青年向火祈愿的情感表达,使观众能够感受到更为真实的情感共鸣,从而提升了文化传播的效果。
3.4 美学特质的保留与舞台设计的适度调整
民间舞蹈的美学特质源于简练的形式、独特的色彩以及张弛有度的节奏。通过在保持传统美学特质的基础上适度调整舞台布置和灯光效果,能够有效地平衡传统美学与现代舞台观感的需求。以朝鲜族的长鼓舞为例,在现代化的演出中,团队特意保留了朝鲜族传统服饰的色彩和样式,并通过灯光塑造出舞者的立体感,使动作更加生动。长鼓舞强调鼓点的节奏感与舞蹈的和谐美,整齐而有力的动作在现代布景下得到更好呈现。背景设计中柔和的色彩与流动的布景,带来了田园的宁静与朝鲜族的自然生活氛围,使观众仿佛置身其中,感受这一民族生活的真实和温馨。
3.5 文化内涵的延续与现代解读的共融
民间舞蹈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历史积淀,为了平衡传统文化内涵与现代解读之间的关系,创作者可以在保留传统文化内涵的同时赋予新的情感主题,使观众能够在当代语境中对其产生共鸣。土家族的《薅草歌》原本是一种伴随农耕劳动而唱的歌舞,象征着劳动者的勤劳与对丰收的期盼。在当代舞台上,编导结合环境保护这一现代主题,为该舞蹈赋予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在保留传统劳动动作的基础上,创作者通过细化舞蹈动作和队形的变化,展现土家族对自然的敬畏之情。观众在观看舞蹈时,既能体会到土家族的传统劳作场景,也能够从环境保护的视角重新解读这一民间舞蹈的现代意义。
3.6 跨文化融合的选择性吸收与民族特质的保持
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跨文化融合为民间舞蹈的创新提供了丰富的可能性。为在“变”与“不变”之间达到平衡,创作者可以在跨文化融合中有选择地吸收他国的艺术元素,同时确保本民族文化的核心特质不被削弱。例如,湖南土家族的《白虎神》在创作中吸收了西方现代舞的肢体表现手法,进一步增强舞者肢体动作的表现力。该民间舞蹈以土家族的白虎图腾为主题,通过肢体语言展现白虎的力量与神秘感。尽管加入了西方的肢体表现元素,编导依旧保持了土家族传统符号的完整性,不仅使这一民间舞蹈更具表现力,也确保了其民族特质,能够在国际舞台上更好地展示土家族文化的精髓。又如,湖南土家族的《巴陵迎春》在创作中吸收了芭蕾舞的空间编排方式,使舞蹈的表现力更为多元。舞蹈的核心仍保留土家族迎春舞的传统步伐,而在队形编排和道具使用上借鉴了芭蕾的层次感,使得整体视觉效果更为立体。创作团队坚持保留土家族舞蹈的手势与节奏,确保舞蹈既符合现代观众的审美,又不失民族特质。
4.结语
通过对民间舞蹈创作中“变”与“不变”关系的探讨,本文揭示了在保留传统文化核心的前提下,进行适度创新的重要意义。研究表明,“不变”是民间舞蹈的文化根基,具体体现为传统的动律、仪式感、美学特质以及深厚的文化内涵。这些核心要素不仅维系了民族身份和文化认同,也承载了丰富的历史记忆,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然而,仅仅依靠“不变”是不够的,现代观众的审美需求以及舞台表现的日益多样化要求,决定了“变”在民间舞蹈创作中的必要性。适度的创新不仅能提升民间舞蹈的表现力和观赏性,更为传统文化的传播与延续注入了新的活力。因此,在民间舞蹈创作中,“变”与“不变”的平衡是关键所在,创作者应当在保留传统文化精髓的基础上,利用符合时代特征的创新方式,赋予民间舞蹈新的艺术魅力,为民间舞蹈的现代化创作提供了更加丰富的视角与实践路径。
文章来源: 《尚舞》 https://www.zzqklm.com/w/wy/26862.html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官方认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学者友好期刊名单”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重磅!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录看点分析!全网首发!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